​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

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264次


为了让孩子做的更好,很多父母常无视孩子的进步,只批评孩子的不足。对于年幼的孩子,这会阻碍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让他们失去了把事情继续做下去的乐趣和欲望。所以,父母不要一味地强调做的更好,而应多用正向的思维,把关注点放在孩子“已经做出来了”的事实上,给于适当的鼓励和称赞。

调整家庭气氛从自己出发,妈妈是起点,也是终点。气氛无法外求,气氛是一家女主人的性情,审美,见解的外化。不要诉求于丈夫孩子,不要把对气氛的追逐沦为场场对丈夫子女居高临下的说教,这世界没有比妈妈每日笑声更美的音乐,没有比抱怨和唠叨更丑陋的噪音。没有比道德优越感更堵心的面具。
父母的使命是唤醒和发展孩子的潜能,不是是塑造孩子的未来。以“为了孩子好”为理由,很多父母习惯替孩子做决定,导致孩子缺乏决断力,遇事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这种决策替代的出发点是好的,过程是劳累的,结果是糟糕的。长久的决策替代必然导致人格替代,阻碍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你讲给孩子的,他们会忘;你做给他们的,他们也可能会忘;唯独你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深深感受到的,他们致死难忘。你让他们感受到的爱,尊重,正面能量,屈辱,迷茫,恐惧,丧失自信等等。


如果没有孩子,我们自己活得浑浑噩噩一点也许都没有太大关系。可是如果每天生活在孩子的关注下,我们的混沌状态会在他们身上成倍放大。有良好作息规律和生活习惯,勤奋工作的父母,将是孩子最有教益的榜样。当然,要把榜样成功传递到孩子身上,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真正的教育是一个自我救赎,自我觉悟的过程。作为父母,活明白自己是前提。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接纳自己,不能负起对自己生命的责任,主宰不了自己的生活,缺少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那我们如何要求孩子具有这种能力和品质?“活明白自己,带好上帝的小孩”,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原则和目标。
孩子是否有乐观的性格,有一部分是基因的差别,但更主要的还是从小形成的态度和观念。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积极应对各种困境的人,最好的办法是父母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让孩子跟着父母用欣赏、感激的目光看待世界,孩子才会感到快乐、更有活力、意志力更强,才会更愿意参与他觉得有趣的事情。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每个父母对孩子都有支配权,但每个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慎用这种权力,不应该成为吓唬孩子的稻草人,使孩子总是在恐惧的情绪中颤栗。受委屈的孩子很少会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因为愤怒和不平占据了他的心灵;而被感动的孩子则常常反省,因为感动增加了他内心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