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句话,可谓妇孺皆知。
教育没有那么复杂,除了习惯,还是习惯,习惯定终生!
好习惯难养,坏习惯易成。
这是大家在生活中都能体会到的。
我读初中时住校,流行功夫片,与一个同学约定,早上4:00到学校后山的树林里练习电影片里的那些动作。
那时候,学校管理没有这么严,教学楼后面有个小豁口可以出去。
但这种做法,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更别说养成习惯。过了两天,就喊停了。
有组织有纪律的,可能会好一些,比如早起教室里读书,有点名有考勤,一开始总是困难重重,但老师抓得紧,还是能形成习惯的。
可要是养成了赖床的习惯,那可太容易了,每天多睡几分钟,不知不觉就可能错过了美好的清晨时光。
可谓“好样难学,不好样好学”,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要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平均需要 66 天,而坏习惯可能只需要几天时间就能扎根。
习惯养成,往往需要借助外力。
孩子小的时候自律性差,这时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就至关重要。
一位孩子就读斯坦福的家长介绍,为了让孩子小时候养成阅读的习惯,每天晚上都会抽出半小时和孩子一起看书,从最初的亲子共读,到孩子自己主动阅读。这个过程中家长的陪伴就是那股推动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外力。
学校里,老师通过制定班级规则,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整理书包等,这些都是借助外力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的体现。
这种外力越早介入越好,往往带有强制性,习惯成自然了,会受益终生。
不管男女老小,人都是自然趋向舒适的。要改变,必定要付出艰辛的代价。
有些大人在孩子小时舍不得改变,到大了形成恶习,就很难改变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当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些先天习气,非常难改变,那另当别论。
良好氛围对习惯养成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孩子更容易爱上阅读;
在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班级,学生也会更有学习的动力。
古有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孟子成为一代大儒。
由此可见,氛围对习惯养成,进而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我小时候生活的农村对知识分子非常敬重,比如写对联,乡亲父老坐在一起闲聊往往会评价谁的毛笔字写得好,村子里谁最出色。
耳濡目染之下,当时我们这些小孩子对写毛笔字也非常注重。一天15分钟的午自习,我们练字都练得非常认真,还时常参加乡里区里写字比赛获奖。字写得好,成了学习优秀的基本条件。
习惯养成不妨从微改变开始。
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过高的目标,比如想要养成运动的习惯,不用一开始就要求自己每天跑 5 公里,可以先从每天步行 10 分钟开始,慢慢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
当我们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的、容易实现的微改变时,习惯养成的过程就不会那么痛苦,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如果和相同目标或爱好的人形成群体,可能效果会更好。比如跑步,组成跑步群;跳舞,加入跳舞群。
小孩子如要形成阅读的习惯,事先必须做足功课,渗透一些有利于阅读的信息,比如名人读书的故事,亲朋好友读书的故事,读书带来的好处,听一半故事再带悬念自己去读书,以及大人自己带头看起书来等。
真正的好习惯是因为尝到了甜头。
长期养成的真正好习惯不会痛苦,更无须用很大的意志去坚持。
当孩子养成认真写作业的习惯后,成绩得到了提高,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他就会更愿意保持这个习惯。
成年人也是如此,坚持学习一门新技能,当因为这项技能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或者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质时,就会越发觉得这个习惯让自己受益匪浅,从而更坚定地保持下去。
比如,我本人一直有每天早上听经典诵读进行冥想的习惯。20多年来,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确实是尝到了甜头,想让我停止也舍不得呢。
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
抓住了习惯,就是抓住了孩子的未来。
让我们重视习惯的力量,借助外力、营造氛围,从微改变开始,帮助孩子,也帮助自己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