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究竟是什么(一)

时间:2024-11-06   浏览次数:140次





      教育是什么?教育究竟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在我的认知中,教育应该是这样的形态。


                      教育即遇见


      世间一切,皆乃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气候;春遇见冬,就有了季节;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缘分与注定。
      教育,又何尝不是一场遇见,一场向美而生、向善而行、向上而歌的遇见呢?
      在教育的路上,也许不是那么平顺,不是那么如意,不是那么风平浪静,或许会有一些坑坑洼洼、波波折折、坡坡坎坎,甚至还会遭受很多艰难,承受许多难堪,忍受诸多辛酸,蒙受太多的不理解,但是我们会遇见好多好多的“遇见”。
      遇见活泼灵动、个性各异的学生;遇见情同手足、抱团取暖的同事;遇见受益终身、奠基一生的良师;遇见不断进步、日臻成熟的自己;遇见环境优美、文化芬芳的校园;遇见博大精深、广袤无垠的知识;遇见启迪心灵、润泽生命的智慧;遇见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教育故事;遇见一幕幕温馨荡漾、富有诗情画意的真实教育场景;遇见一份份如痴如醉、为之动容、念念不忘的教育美好;遇见一束束闪耀当下、辉映未来,让我们目有星空、胸有梦想、心有希望、生命有五彩斑斓、人生有万千气象,不苟且于现实,不功利于眼前,不喧嚣于尘世,不迷失于方向的万丈教育光芒……





      在这些“遇见”中,所有的烦恼都可以和解,所有的苦闷都可以释怀,所有的不愉悦都可以接纳,所有的纠结缠绕都可以放下。
      珍惜教育带给我们的每一次遇见,用心去诠释其中的意义,用情去感悟其中的幸福,让遇见成为教育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不负遇见,感恩遇见,无悔遇见!


                     教育即唤醒


      教育的真谛不是空洞的说教,机械的灌输,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反复的刷题战术,更不是冰冷的分数的残酷竞争,名校敲门砖的拼命获得,而是基于孩子独特生命的唤醒。
      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就是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点燃、鼓舞和唤醒。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曾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头沉睡的小狮子,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里都有一个沉睡的“小天使”,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教育的使命所在,就是唤醒。






      唤醒沉睡在孩子心灵里的向往与憧憬,始终保持对美好的念兹在兹和孜孜以求;唤醒蕴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热情、灵感、勇气、果敢、坚毅,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唤醒孩子灵魂里的人情、人性、人伦,以及做人的良心与良知,使孩子道德的善根永久驻扎;唤醒孩子强烈的自尊、自信心,让孩子能够抬得起头,从容、优雅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天;唤醒孩子坚定的自立、自强、自律、自省的品质,让孩子在成长的道上一路逐光而行;唤醒孩子自主学习、自主成长、自我管理意识,以及创新创造精神,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唤醒孩子独特的天赋潜能和内在的强大力量,让他们从蒙昧中醒来,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不可阻挡之势迸发个性的斑斓璀璨与生命的豪迈精彩。


      身为教育者,做孩子心灵的唤醒师,是责任,也是艺术;是使命,也是乐趣。


                    教育即看见


      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被肯定、被欣赏的需求,孩子更不例外,他们除了这些需求,每个孩子还特别渴望被“看见”。
      教育学意义上的“看见”,不是一种成像,而是一种在乎,一种重视,一种内心的捕捉与洞悉,一种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教中有“人”。
      看见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真实发生的逻辑起点,是有效教育生成的关键点。孩子只有被“看见”,那些隐藏在他们生命中的热情、灵感、善良、温顺、勇气、智慧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唤醒。
      看见兴趣。兴趣是快乐的体验,是探求的动机,是成长的动力源泉。孩子兴趣一旦被“看见”,就能够保持专注,坚持不懈,精神昂扬,不知厌倦,乐此不疲。



      看见情绪。情绪是生命的信使,是需求的晴雨表。孩子情绪被“看见”,就能够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接纳并疗愈他们的情绪。
      看见天性。天性是孩子的本性,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犯错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恶作剧更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这些天性能够被“看见”,教育就会多一些理性,多一分包容,多一种从容和淡定。
      看见个性。个性是孩子的天赋禀性,是孩子的生命底色,也是不可复制的标本。孩子的个性被“看见”,就能够尊重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孩子依照自己的个性,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看见生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充满着无限奥秘与传奇,承载着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诉说着教育的灵动与美好。孩子的生命被“看见”,就会产生共情,洋溢热情,弥漫爱意,悦纳孩子的一切,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与光亮,照耀孩子不断前行的道路,让孩子绽放出最美的生命花朵。
      “看见”孩子,教育才会发生,美好教育才会应运而生!


                    教育即发现


      教育的本身不仅是一个缔造美好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美好的历程。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对孩子,埋怨与责怪太多,感觉问题孩子不少,其实孩子都好,好孩子很多,同样是因为我们缺乏发现。
      “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句经典的口号。
      教育之美在于发现,教育的哲学在于“因发现而教,为教而发现”。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指导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和打磨,让其闪闪发光,不可替代;发现孩子具有的特质,尊重天赋禀性,给足时间和空间,允许个性化生长和发展,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搭建发挥的平台,创造表现的机会,让“特质”铸就品质,独树一帜;发现孩子生命中的潜能,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并挖掘出隐藏在体内的智慧与创造能力;发现孩子独具的童心,把童年还给孩子,把闲适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发现孩子的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孩子的缺点,要在发现中指出,在发现中包容,在发现中纠正。
      教育者不仅仅是发现孩子,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发现,学会自我发现、主动发现,在发现知识、发现教师、发现兴趣、发现学习规律、发现世界与宇宙的奥秘中,体验发现。英国教育怀特海说:“从教育的开始阶段,就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对于教育者自身,还要善于发现教材、发现教法、课堂、发现课程、发现教育现象、发现教育本真及意义。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发现自己的无知,乃智慧开启的大门,自我成长的动力之源泉。这应该是教育者的一个大境界、一个大发现。
      教育多一份发现,教育就多一份美好,世间便多一份花朵灿放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