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2024-11
10




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父母的栽培和老师的指导;

唯有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出力,才能真正成就一个孩子。

老师和家长,就像两支船桨,只有双方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驶去,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1
教育从来不轻松
它甚至带点绝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育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家长崇尚快乐教育,认为要释放孩子的天性。

家长反对严厉、反对批评,坚持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然而,那些享受了“快乐教育”的孩子们,真的会按照父母的期望长大吗?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曾说:

“如今的教育是对孩子不断让步,给他们更多快乐,更多游戏时间,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甚至带点绝情,带点狠心。

现在不抓紧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可能会辛苦一辈子。

正如曾国藩先生所说:

“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就别埋怨他不成器。”

太慈爱的家长,管不住孩子;太心软的老师,也管不住学生。

快乐教育、释放孩子的天性,这是教育最大的骗局,正在扭曲着孩子的成长。


2
家长赢了老师
很可能会输了孩子

有位从教20年的老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

“家长的态度,决定老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

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们班有一个学生有点调皮,课堂上经常做一些小动作,有次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

他批评了学生一顿,罚站20分钟,没想到该学生掏出了书包里的手机,一个电话叫来了家长。

家长不但不教育孩子,反而跟他理论,说他这样做不对,伤害了孩子,如果坚持让孩子罚站,就要投诉到校长那里去。

之后,他就对该学生睁只眼闭只眼,该学生成绩也一落千丈。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

老师也是人,也有感情,与其亲近那些严苛他的家长和孩子,他更愿意看重那些信任他、配合他的家长和孩子。

作为家长,爱子心切,人皆有之。

但不能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能过分地干涉老师对你家孩子的管教。

如果家长不舍得管,老师不能管,那么孩子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3
严师出高徒
请理解老师的苦心

教育需要严格且坚定的力量,所有人都需要!

孩子觉得老师太严格,不喜欢上课,其实老师都能理解。

但是,老师若不严格,孩子凭什么成才呢?

凭爱的热情?

凭违心的赞美?

还是凭无底线的纵容……

如果老师不严格,任凭孩子想干嘛就干嘛,那么孩子只会越学越差。

对孩子的错视而不见,对孩子的学习置之不理,这样的老师,也绝不是好老师。

好老师,都不可能太温柔。

教育本就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身为老师就必须对孩子严格,这是责任。

古语云:“教不严,师之惰。”

严格是另一种爱的教育,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


4
再优秀的老师
也无法让所有家长满意

每位家长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教育理念,有人喜欢赏识教育,有人喜欢批评教育。

老师严格教育孩子,认可老师的家长会觉得老师做得对,而不认可老师的家长肯定会觉得老师不该那么做。

教育理念的不同,肯定会严重影响家长对老师的满意度。

真的非常抱歉,作为老师,难以让所有家长都满意。

而且,老师也是普通人,不是圣人,老师也可能会犯错,可能会出现纰漏。

一个老师要管理一个班级甚至几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对所有孩子都面面俱到,照顾得无微不至。

老师疏忽,在所难免。

再负责的老师,也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但都已经尽力了。

没有完美的老师,也没有完美的家长,我们都在学习,都在进步。


5
教书的是老师
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始终是最核心、最关键的。

但现如今有很多父母,因为自身工作等原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其他方面,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推给老师。

“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

老师不是万能的,有些教育老师真的无能为力。

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家长最重要的事业。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影响孩子三五年,但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6
教育需要安静

不打扰是最好的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应该是一种安静的支持关系。

家长和老师各司其职,互不打扰,但又彼此支持。

日本知名教育学家多湖辉分享过一个事例:

一个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问老师,老师不认识,叫他去问身为植物学家的父亲。

第二天,孩子拿着一封信来找老师,说他父亲也不认识,还让他把信交给老师。

老师读了信,上面写明了小草的名字和特性,最后还写了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解答,想必更为妥当。

这位父亲的行为就是支持老师,让老师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高大起来,从而更尊重、信任老师。

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家长的监督、责怪和质疑,而是安静的支持。

不为难老师,不打扰教育,这是对老师最好的支持,也是对孩子最大的贡献。


7
家长善待老师
就是善待孩子的未来

哪个老师不是深爱着孩子?

老师对孩子的爱,是一份专业而耐心的陪伴。

绝大多数老师,也用温暖赢得了孩子的依赖。

但若是没有家长的参与、信任、支持,那这份亲密维持不了多久。

过分的严苛,只会让老师越来越小心翼翼、倍感卑微。

但家长们要知道,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与你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你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无怨无悔的“外人”。

请善待老师,请给他们多一点信任和理解。

善待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善待你孩子的成长。

尊重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尊重你孩子的未来。


8
保持有效沟通
家校配合共同教育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

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理解与信任,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

老师尽自己的全力帮助、教育每个孩子,他们更懂得孩子心中的想法和发展情况。

家长有疑问时积极和老师沟通,才能做到家校合力、解决成长难题。

就算老师严格管教孩子,也给老师多一点信任和支持,以温和的情绪、平等的姿态应对家校矛盾,成为教育战线上的同盟军。

只有家长和老师肩并肩,形成一种整合优势,孩子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为了孩子,我们共同努力!
2024-11
09
我们先来看一对母子之间的对话:

最近,一位学生的妈妈给我讲述了她们家餐桌上的一场争吵。


她家租住在学校附近,因为儿子在我校上高一,妈妈经常去儿子的教室给他送饭送汤,有时没事也去看看,想了解一下儿子在校的表现。若发现儿子有不当言行,也会当场提醒儿子注意。儿子认为这样会让自己在同学面前丢面子。


午餐桌上,儿子比较严肃地对妈妈说:“今后你不要到我的教室去!”妈妈不高兴了:“我到你教室去是关心你,你却不但不领情,还这样对我说话!”


双方据理力争,剑拔弩张,一个杏眼圆睁,一个金刚怒目,声音都提高了几十分贝。妈妈口齿伶俐,言辞犀利,儿子拙于言辞,气冲斗牛,看来难以收场。


担任大学教授的爸爸从书房里走出来,和颜悦色地对儿子说:“儿子,什么事呀值得如此大动肝火?”并用手抚摸儿子的肩膀和后脑勺,儿子一向很敬重懂教育、有追求的爸爸,气消了一大半。


妈妈却毫不示弱,趁儿子沉默之际,大逞口舌之能。儿子难以忍受如此激烈的语言刺激,气得全身青筋暴突,热血上涌。


爸爸对妈妈说:“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他的道理。大人得理也要饶人。”


妈妈不高兴了,责备爸爸:“儿子对我这样无理,你不但不教育他,却还来教育我。”


结果不欢而散,爸爸安抚了一下儿子,儿子流着泪进书房学习去了。

上下滑动查看


对话结束后,母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听罢她的叙述,我说:“我为你们家庭高兴,毕竟孩子还有一个懂教育的父亲,同时你儿子还是很上进的,流着泪都去学习。”


她说:“那就是我的错。”


我说:“孩子是有错,但你的教育方式的确有问题。


其一,在孩子的同龄人面前数落他的不是,是教育之大忌;


其二,即使我们大人在理,也要以适当的方式,以婉转的语言含蓄表达,点到为止即可,孩子自会明白我们的用意。孩子的有些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会自动改正。


中学阶段的孩子,最反感不顾场合、不讲策略的说教,最需要的是理解、鼓励和呵护。”


同时我还提醒她,母亲在孩子面前不要太强势,有话慢慢说,有理小声讲,否则会摧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即通常所说的“母强子弱”。

上下滑动查看


同样的教育内容,有的家长去教,会遭致孩子反感,乃至激烈对抗;而懂教育的家长去教,却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让孩子明白事理,还增进了亲子感情。

区别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如果说具体的教育方式是术的话,那么渗透其中的以人为本、人人平等、人文情怀等理念就是道。道远比术重要,道是价值观,是大方向,是统帅全局的。如果大方向错了,术再好再多,也是南辕北辙,不仅无济于事,还贻害无穷。

因此,家长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充分挖掘孩子优点,尽量考虑孩子感受,注意用语分寸,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平等讨论,决不要居高临下地以真理拥有者自居。



看过上面这个故事,相信很多家长都陷入了沉思,都在回想着自己与孩子的交流中是否也是如此相同的场景,先是暴跳如雷,再是深陷后悔的恶性循环。

下面我们就来给各位家长一些建议,试着去做一做,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与孩子如何沟通是一个所有父母都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GELUN

三条与孩子沟通的智慧锦囊


1.尊重理解,细心呵护


维护人的生命与精神的尊严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康德的"人是目的"这一光辉论断应该张贴在每一位教师和家长的办公桌上,它时时提醒我们,绝不能漠视每一个人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尊严,绝不能以伤害他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推进工作,否则,再好的工作业绩也是可耻的。

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更何况阅历尚浅的孩子们,他们心理相对脆弱,就更需要尊重、呵护。

因此,家长要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放在首要位置,说话小心翼翼,努力维护孩子的自尊。

2.正面激励,挖掘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因此,人人都希望被赏识,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

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往往担心优点说多了孩子会翘尾巴。殊不知你当众揭短,弄得孩子体无完肤,一点自信都没有,人家还怎么去克服缺点啊?

所以我要说:“优点不说不得了,优点多了缺点跑。”自信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垮了,人的发展进步无从谈起。

语言伤人比刀子还厉害,刀子只伤及肉身,语言则伤及心灵,肉体的伤口很快会愈合,而心灵的伤口却很难治愈。

多少亲子矛盾、师生冲突都是因无视孩子优点、过于关注其缺点引发的,由此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人们还不警醒,更待何时啊!

所以,扬长远比补短重要。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自以为是的家长。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只有求全责备的家长。



3.含蓄提醒,委婉帮扶

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师长引路,所以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改正缺点。但须注意,委婉含蓄地提出一两点改进建议,一次不要提的过多。

很多家长数落起孩子来没完没了,孩子心理再强大,也难以承受如此暴风骤雨般的密集轰炸,到头来家长还责怪孩子逆反,真是岂有此理!

另外,用语亲切和缓,以商量的口吻说话,缺点尽可能私下说、含蓄说、缩小了说,场合能小则小,优点公开说、稍稍夸大了说。

一言以蔽之,孩子抗拒的不是我们的教育内容,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有法,但无定法;以人为本,才是好法。

让我们相互欣赏,互敬互助,在帮助孩子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人生境界。
2024-11
06




      教育是什么?教育究竟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在我的认知中,教育应该是这样的形态。


                      教育即遇见


      世间一切,皆乃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气候;春遇见冬,就有了季节;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就有了缘分与注定。
      教育,又何尝不是一场遇见,一场向美而生、向善而行、向上而歌的遇见呢?
      在教育的路上,也许不是那么平顺,不是那么如意,不是那么风平浪静,或许会有一些坑坑洼洼、波波折折、坡坡坎坎,甚至还会遭受很多艰难,承受许多难堪,忍受诸多辛酸,蒙受太多的不理解,但是我们会遇见好多好多的“遇见”。
      遇见活泼灵动、个性各异的学生;遇见情同手足、抱团取暖的同事;遇见受益终身、奠基一生的良师;遇见不断进步、日臻成熟的自己;遇见环境优美、文化芬芳的校园;遇见博大精深、广袤无垠的知识;遇见启迪心灵、润泽生命的智慧;遇见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教育故事;遇见一幕幕温馨荡漾、富有诗情画意的真实教育场景;遇见一份份如痴如醉、为之动容、念念不忘的教育美好;遇见一束束闪耀当下、辉映未来,让我们目有星空、胸有梦想、心有希望、生命有五彩斑斓、人生有万千气象,不苟且于现实,不功利于眼前,不喧嚣于尘世,不迷失于方向的万丈教育光芒……





      在这些“遇见”中,所有的烦恼都可以和解,所有的苦闷都可以释怀,所有的不愉悦都可以接纳,所有的纠结缠绕都可以放下。
      珍惜教育带给我们的每一次遇见,用心去诠释其中的意义,用情去感悟其中的幸福,让遇见成为教育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
      不负遇见,感恩遇见,无悔遇见!


                     教育即唤醒


      教育的真谛不是空洞的说教,机械的灌输,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反复的刷题战术,更不是冰冷的分数的残酷竞争,名校敲门砖的拼命获得,而是基于孩子独特生命的唤醒。
      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唤醒的过程,就是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点燃、鼓舞和唤醒。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曾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头沉睡的小狮子,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里都有一个沉睡的“小天使”,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教育的使命所在,就是唤醒。






      唤醒沉睡在孩子心灵里的向往与憧憬,始终保持对美好的念兹在兹和孜孜以求;唤醒蕴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热情、灵感、勇气、果敢、坚毅,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唤醒孩子灵魂里的人情、人性、人伦,以及做人的良心与良知,使孩子道德的善根永久驻扎;唤醒孩子强烈的自尊、自信心,让孩子能够抬得起头,从容、优雅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天;唤醒孩子坚定的自立、自强、自律、自省的品质,让孩子在成长的道上一路逐光而行;唤醒孩子自主学习、自主成长、自我管理意识,以及创新创造精神,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唤醒孩子独特的天赋潜能和内在的强大力量,让他们从蒙昧中醒来,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以不可阻挡之势迸发个性的斑斓璀璨与生命的豪迈精彩。


      身为教育者,做孩子心灵的唤醒师,是责任,也是艺术;是使命,也是乐趣。


                    教育即看见


      人都有被尊重、被认可、被肯定、被欣赏的需求,孩子更不例外,他们除了这些需求,每个孩子还特别渴望被“看见”。
      教育学意义上的“看见”,不是一种成像,而是一种在乎,一种重视,一种内心的捕捉与洞悉,一种目中有“人”,心中有“人”,教中有“人”。
      看见孩子,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真实发生的逻辑起点,是有效教育生成的关键点。孩子只有被“看见”,那些隐藏在他们生命中的热情、灵感、善良、温顺、勇气、智慧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唤醒。
      看见兴趣。兴趣是快乐的体验,是探求的动机,是成长的动力源泉。孩子兴趣一旦被“看见”,就能够保持专注,坚持不懈,精神昂扬,不知厌倦,乐此不疲。



      看见情绪。情绪是生命的信使,是需求的晴雨表。孩子情绪被“看见”,就能够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接纳并疗愈他们的情绪。
      看见天性。天性是孩子的本性,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犯错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恶作剧更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这些天性能够被“看见”,教育就会多一些理性,多一分包容,多一种从容和淡定。
      看见个性。个性是孩子的天赋禀性,是孩子的生命底色,也是不可复制的标本。孩子的个性被“看见”,就能够尊重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孩子依照自己的个性,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看见生命。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充满着无限奥秘与传奇,承载着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诉说着教育的灵动与美好。孩子的生命被“看见”,就会产生共情,洋溢热情,弥漫爱意,悦纳孩子的一切,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与光亮,照耀孩子不断前行的道路,让孩子绽放出最美的生命花朵。
      “看见”孩子,教育才会发生,美好教育才会应运而生!


                    教育即发现


      教育的本身不仅是一个缔造美好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美好的历程。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对孩子,埋怨与责怪太多,感觉问题孩子不少,其实孩子都好,好孩子很多,同样是因为我们缺乏发现。
      “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我们知道得太少。”这是卡耐基·梅隆大学教育学院的一句经典的口号。
      教育之美在于发现,教育的哲学在于“因发现而教,为教而发现”。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指导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和打磨,让其闪闪发光,不可替代;发现孩子具有的特质,尊重天赋禀性,给足时间和空间,允许个性化生长和发展,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搭建发挥的平台,创造表现的机会,让“特质”铸就品质,独树一帜;发现孩子生命中的潜能,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并挖掘出隐藏在体内的智慧与创造能力;发现孩子独具的童心,把童年还给孩子,把闲适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发现孩子的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孩子的缺点,要在发现中指出,在发现中包容,在发现中纠正。
      教育者不仅仅是发现孩子,还要引导他们学会发现,学会自我发现、主动发现,在发现知识、发现教师、发现兴趣、发现学习规律、发现世界与宇宙的奥秘中,体验发现。英国教育怀特海说:“从教育的开始阶段,就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对于教育者自身,还要善于发现教材、发现教法、课堂、发现课程、发现教育现象、发现教育本真及意义。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发现自己的无知,乃智慧开启的大门,自我成长的动力之源泉。这应该是教育者的一个大境界、一个大发现。
      教育多一份发现,教育就多一份美好,世间便多一份花朵灿放的美丽。

2024-11
03


对于教育是什么?古今中外都没有天下共规,这是因为教育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混合体,其不确定的部分是无法被指标化描述的,教育若被精准定义了,世间将再无更好的教育。


每个人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才形成了教育的洋洋大观,才给大家提供了评头论足的机会。

01
教育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

不记得谁曾说过,上帝把世间最简单的事情交给了物理学,把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交给了教育学。于是,大家看到了物理学的成熟,却忘记了物理学的简单;大家看到了教育学的稚嫩,却忘记了教育学的复杂。


医学的目的,是搞懂一个人的生理过程;


心理学的目的,是搞懂一个人的心理过程;


而教育学呢,不但要以两个人或者众人的生理为基础,以两个人或者众人的心理为准则,还要搞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这是一个多么纷繁复杂的过程,难怪人们说,教师(家长)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

02
教育是什么?有很多诗一般的描述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点燃、鼓舞和唤醒。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叶圣陶说: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吕型伟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作为哲人,可以浪漫于“树撼动树,云推动云,灵魂唤醒灵魂”;但作为教育人,就需要去追问,树是如何撼动树的,云是如何推动云的,心灵是如何唤醒心灵的?不断的追问,不断的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行动,产生了不一样的教育效果或教育产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名大家都认可,然而,又有谁真懂得这句话并践行好这句话呢?反过来问,有爱就有好的教育吗?当然不是。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质的把握至今尚未深入到行为学层面,这是很多理念只是在维持或建构一种教育意象。教师和家长应该是行为层面的设计与开发者,要千方百计把理念变成时间表、路线图,和实实在在的成效。


03
教育是什么?我是卷毛爸爸的回答很有价值

思考与行动或许就是许多家长们苦苦探寻的答案。

教育就是,用放大镜找优点,用望远镜看未来

教育就是,让他亲近自然

教育就是,再微小的成长,也给他海豹式的鼓掌

教育就是,做好大孩子,才能养好小孩子

教育就是,事情再小,也要用心做好

教育就是,疯一疯,闹一闹,温顺尚早

教育就是,你的画颜色搭配得很棒

教育就是,事情再小,也要用心做好

教育就是,哭一哭没关系,你看云也会掉泪

教育就是,玩具也需要一点秩序

教育就是,适时按下“暂停键”

教育就是,让他永远心存善良

教育就是,你向前奔跑,我静心守望

教育就是,领着蜗牛散步

教育就是,没有一棵树,一开始就是树

教育就是,你的每一个为什么,我都认真回答

教育就是,欢乐的一家人,各自有光芒

教育就是,不当怒吼的教练,做好快乐的陪练

教育就是,懂你说的,也懂你没说的

教育就是,在看不到的地方,也要翩翩起舞

教育就是,有的花昙花一现,但刹那芳华

教育就是,有始有终,坚持的小孩最酷

教育就是,我有两个玩具,分给你一个

教育就是,蜜的甜,离不开蜂的飞舞

教育就是陪伴,而不是陪着

教育就是,在秋天的开端,带着希望奔跑

教育就是,月亮不圆,也很美

教育就是,不慌不忙,把日子过成诗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尝遍八大菜系

教育就是,每一次争论,都是一次靠近

教育就是,你的小叛逆,我照单全收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看遍五湖四海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致敬最可爱的人

教育就是,你自己得醒着,才能去唤醒他人

教育就是,让孩子做回孩子,让童年回归童年

教育就是,让她从小就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走遍三山五岳

教育就是,家,不非得是一个大房子

教育就是,除了面对面,还要肩并肩

教育就是,一个大大的拥抱

教育就是,心有所“暑”,爱要趁热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画脸谱

教育就是,把我小时候的糗事讲给你听

教育就是,给她可以追随一生的兴趣

教育就是,欢乐的一家人,各自有光芒

教育就是,即使负重远航,也不要迷失方向

教育就是,再微小的成长,也给他海豹式的鼓掌

教育就是,一程又一程的目送

教育就是,让他知道,捷径是世界上最远的路

教育就是,不着急,慢慢长大

教育就是,知道做错了什么,比让他道歉更重要

教育就是,读书里的故事,遇见路上的故事

教育就是,无论怎么走,脚下都有路

教育就是,我爱讲道理,也会给你留余地

教育就是,当你站在阴影里,我就把太阳挪过去

教育就是,凡事三思,后果自负

教育就是,爸爸妈妈,始终一致

教育就是,不允许你骄傲,但你一直是我的骄傲

教育就是,少下命令,陪他一起做

教育就是,你的坏情绪在我的梦里青面獠牙

教育就是,一处的离开是另一处的开启

教育就是,会玩才会成长

教育就是,鼓励勇敢,也拥抱脆弱

教育就是,接受天晴,也接受下雨

教育就是,我给你的每一个承诺,都牢牢记在心上

教育就是,哭一哭没关系,你看云也会掉泪

教育就是,每个节日,我都和你一起过

教育就是,夏已至盛,陪孩子抵达属于自己的晴朗

教育就是,关心天下事,更关心你的小心事

教育就是,有一种无言的爱,叫做父爱

教育就是,饺子和披萨,你想吃哪一个

教育就是,美好再短暂,也在记忆里存个档

教育就是,你的一万种尝试,我的始终坚持

教育就是,倾听孩子的声音

教育就是,做错了就要好好说对不起

教育就是,不对你的选择指手画脚

教育就是,爸爸永远爱妈妈

教育就是,用孩子的“语言”才能做好语文启蒙

教育就是,孩子间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教育就是,有了希望,成长才有所追逐

教育就是,人生不止一战,高考不是终点

教育就是,你的画颜色搭配得很棒

教育就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教育就是,不唠叨

教育就是,陪孩子过一个他(她)想要的“儿童节”

教育就是,永远不去打扰安静、专注的孩子

教育就是,领着蜗牛散步

教育就是,让语言成为窗户,而不是墙

教育就是,给他时间,“胡思乱想”

教育就是,事情再小,也要用心做好

教育就是,有个秘密,只有我俩知道

教育就是,你是“小话痨”,我是好听众

教育就是,我不翻旧账,你温暖向阳

教育就是,别看他小,有时比大人还要执着

教育就是,让他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学习

教育就是,孩子的人生交给他自己书写

教育就是,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

教育就是,即使台下没人鼓掌,我也为你欢呼

教育就是,有香味的花,不止玫瑰一种

教育就是,你的每一个奇思妙想,我都仰头欣赏

教育就是,鼓励你赢,也让你知道“输”不是失败

教育就是,开心就笑,不开心就等一等再笑

教育就是,不去成为“别人家的小孩”

教育就是,你有爱观察的眼睛,我有会欣赏的眼光

教育就是,当我变成孩子,梦便触手可及

教育就是,虽然只有三分糖,也要让你十分甜

教育就是,陪着你住进童话里

教育就是,我们一起收拾厨房,你帮我扫地吧

教育就是,即使我不在,你也能照顾好自己

教育就是,不和别人赛跑,也能抵达终点

教育就是,相比聪明,我更欣赏你的努力

教育就是,我的好心态,你的好状态

教育就是,永远都不说“我不要(喜欢)你了!”

教育就是,即使你是小刺猬,我也有办法拥抱你

教育就是,给爱模仿的你,一个好榜样

教育就是,不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就是,把你的泪与笑放在心上

教育就是,不让他迷失在别人的评价里

教育就是,护航你的每一个梦

教育就是,一句大声说出来的爱

教育就是,她原本是鸟,就该飞往她的山

教育就是,你火冒三丈,我心平气和

教育就是,三分浇灌,七分等待

教育就是,你接近诗,我接近你

教育就是,慢一点,但别停下来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秘

教育就是,最棒的魔法,是把坏事变成好事

教育就是,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教育就是,成为一个有趣有爱的普通人

教育就是,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颜色

教育就是,和你在一起,我也成了孩子

教育就是,妈妈,别忘了你曾在星河追过月

教育就是,日月只有一个,星星也会发光

教育就是,丢掉手机,陪陪他(她)

教育就是,你可以迎风走,也可以逆风行

教育就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一朵花

教育就是,嘴上有苦,心就不甜

教育就是,不和别人赛跑,也能抵达终点

教育就是,下雨了,我们来一场雨的音乐会吧



教育就是,你是我的孩子,又不仅仅是孩子

教育就是,把你的泪与笑放在心上

教育就是,就算隐没于人海,也要保持热爱

教育就是,你是脚,我是鞋

教育就是,来来来,我们一起画画吧

教育就是,让他知道,批评的声音也是动听的音乐

教育就是,自我激励,胜过物质奖励

教育就是,爸爸骑马,妈妈种梅,我把蝶儿追

教育就是,关注孩子,而不是关住孩子

教育就是,一句肯定,胜过万语千言

教育就是,少下命令,陪他一起做

教育就是,每一次分别,都好好说再见

教育就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教育就是,你追赶世界,我追赶你

教育就是,有遗憾,就有向上的空间

教育就是,让你在自己的时区里,慢慢走

教育就是,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

教育就是,和你在一起,我的眼里没有手机

教育就是,你不用做完美小孩,我也不是完美大人

教育就是,不当怒吼的教练,做好快乐的陪练

教育就是,每一次分离,都让我们更强大

教育就是,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教育就是,父母会表达,孩子更懂爱

教育就是,这世上一直有一个人,爱你胜过所有

教育就是,你的人生百味,需要自己体会

教育就是,弯腰进入你的小世界

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用他自己的方式发光

教育就是,你的梦想不老,他的好奇心才能长大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古诗里的古今异义词

教育就是,我们一起想办法

教育就是,让你在自己的时区里,慢慢走

教育就是,厨房是宝藏,餐桌是爱的时光

教育就是,等到风停雨驻,别忘了继续赶路

教育就是,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颜色


教育就是,你的童年,我不缺席

教育就是,护航你的每一个梦

教育就是,把快乐分成两颗糖,你一颗,我一颗

教育就是,告诉孩子中国城市的古称有多美

教育就是,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

教育就是,向生活卖个萌,它就对你笑

教育就是,用爱为孩子编织一个温暖的冬日

教育就是,衣服脏了没关系,洗洗就好啦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秘十二生肖

教育就是,你每一个奇思妙想,我都仰头欣赏

教育就是,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教育就是,不要急,慢慢长大

教育就是“新生”

教育就是,慢一点,但别停下来

教育就是,心里有话大胆说

教育就是,忍住,不插手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游览中国四大园林

教育就是,萤火虫一只聚拢一只,才有了光

教育就是,最浪漫的事,无非是陪你长大

教育就是,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教育就是,陪伴你长大,目送你远行

教育就是,和你一起,找到自己

教育就是,尊重你的想法,你才会说出想法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感受深秋的问候

教育就是,让孩子从小知道“百善孝为先”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秘

教育就是,不溺爱孩子,给他七分甜

教育就是,答应你的,我都做到

教育就是,你慢慢说,我细细听

教育就是,不论有没有差异,你都无可取代

教育就是,用阳光的心态,培养阳光的你

教育就是,认识最美的秋天,从它的名字开始

教育就是,最棒的魔法,是把坏事变成好事

教育就是,当你想黏人,我就是你最爱的抱枕

教育就是,累了就歇一会,天明再赶路

教育就是,我的榜样力,你的学习力

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玩“秋”的诗词飞花令

教育就是,走一些弯路,也好过原地踏步

教育就是,寒露增凉,让温暖守护你一路成长

教育就是,成为一个有趣有爱的普通人

……

教育无法被精准定义,才给了人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对于教育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无法被精准定义,才给了人们摇动、推动、唤醒的多种手段,使得教育的天空才繁星点点,绚丽多彩!

2024-10
31

上周去朋友家玩,目睹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我和朋友好久没见,聊得很嗨,她儿子东东坐在一旁玩手机也没人管。

突然,东东也不知刷到了什么好玩的,开始咯咯大笑起来。

朋友见状就有点生气,忍不住训斥儿子:“你能不能别老玩手机?你作业写完了吗?”

当众被骂,东东当然很不服气:“你看我爸爸,不也躺在那边玩手机吗?你怎么不管管他?”

我扭头一看,东东爸爸游戏打得正起劲呢。他听到儿子这话,又见我瞅着他,就有点恼羞成怒:

“你这小兔崽子,一天天的废话怎么那么多?我这好不容易周末,放松放松怎么了?再说了,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小孩就要听大人的,你懂不懂?

东东瘪着小嘴,狠狠瞪了他爸一眼,气呼呼地跑回房间了。

朋友尴尬地冲我笑了笑,说自己为儿子费心费力,也不知怎的,越长大越难管,说一句他能顶10句。

其实身边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这样吐槽过孩子,叛逆、不听话、拖拉磨蹭、习惯不好……

但仔细想想,这些真的全都是孩子的问题吗?


01

教育最忌讳的

是父母摆烂,却逼着孩子上进

想起曾在网上看过的两篇小学生作文。
第一篇名为《不能怪我》。
孩子考试只得了78分,只因被作文题《勤劳的妈妈》难住了:“妈妈天天打牌,实在不知道怎么写……”

第二篇名为《爸爸,我想对您说》。
孩子放学后想让爸爸多陪陪自己,可爸爸却天天只顾着玩手机。
孩子只能在作文里哭诉:“你已经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机的爸爸了。”

孩子语言稚嫩,却揭露了许多父母最真实的一面。
他们教育孩子,总是说得多做得少,对孩子严苛,对自己放纵。
一边指责孩子不自觉,自己却捧着手机不肯撒手;
一边教导孩子要多读书,自己却从来不肯翻开书本。
他们总逼着孩子努力上进,自己却总是得过且过。
只会动嘴皮子的父母,又如何能让孩子信服呢?
贵州有个13岁男孩,因为父亲不让他玩游戏,竟对父亲大打出手。
父亲觉得养了个“逆子”,自己管教不了,只能报警求助。
可儿子的一番控诉,却“啪啪”打了这位父亲的脸。
儿子说,父亲特别喜欢打麻将,经常打到半夜12点都不回家,平日里都是妈妈在照顾,父亲根本没关心过自己。
但凡自己有一点让父亲不满意了,迎来的就是一顿粗暴的打骂。
这位父亲没意识到的是,自己的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早就已经削弱了他作为父亲在孩子心中的权威。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你骂几句或者打两下,他没办法只能忍着照做。

等他慢慢长大,你觉得他毛病越来越多了,再想用斥责和打骂来管教,他势必只会跟你对着干。

教育,从来不是单纯地说教和控制。
你说得再多,打得再狠,却连你自己都做不到。
孩子只会用鄙夷和叛逆来反击: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

02

父母管不住自己

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有个男孩特别叛逆,天天逃学,在外面招惹是非。
母亲寻到一位老师指点,可老师却只问了她一个问题:
“如果你发现影印件上有错别字,你是会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
母亲说:“当然是改原稿。”
老师笑着说:“这不就对了,孩子的问题其实也是从父母那里‘影印’过来的。”
为人父母越久,越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深意。
前段时间,我发现6岁的儿子特别爱顶嘴,说话的腔调跟个大人似的。
我做饭稍微晚了点,他就会训我:“我刚就让你煮面你怎么不煮,你要是刚才就煮,现在早就煮好了!”
我一边叠衣服,一边不忘提醒他坐姿和握笔姿势,他立马不耐烦:“你干好你的活吧!小孩的事你少管!”
我还发现,他习惯了拖拉,作业总要留到睡觉之前才写,吃完的零食袋子、水果皮也堆在书桌上不收拾。
于是我又忍不住去唠叨:“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儿子却回怼我:“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也是他的这句话,让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回想起来才发现,儿子跟我犟嘴的那些话,跟我平常对他说的话简直如出一辙。
“我刚让你写作业你怎么不写?你要是刚才就写,现在早就写完了?”


“你写你的作业去吧!大人的事小孩少管!”
再看看我的电脑桌旁,也是一样的凌乱不堪,摆满了各种垃圾。
想想每天半夜,我也会趁儿子睡着,偷偷拿起手机看剧。
孩子真的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自身的懒惰和缺陷。
所以,当你觉得孩子难管、教育特别痛苦时,不妨把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收一收,回过头来先看看自己。

你耳提面命要求孩子去做的,自己先做到了吗?

03

父母越在意什么

孩子就重视什么

董宇辉曾多次提到,自己之所以喜欢看书,都是从小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为他发现,父母对书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东西。

他印象特别深的是,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打扫卫生,父母都会把仅有的几本书拿出来,擦拭一遍又一遍。

那些书都是关于蚯蚓养殖、拖拉机维修、母猪产后护理这类的,但父亲却视若珍宝,只要有空都会拿出来翻一翻。

父母日常对书的珍视,深深影响了董宇辉。

所以在他的认知里,一直认为书是要比其他东西值钱的。

与其一味焦虑,倒不如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尊重知识的氛围。

因为父母喜欢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很容易喜欢上。父母认为重要的,孩子耳濡目染下也会认为很重要。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教训、命令的时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都是教育。

你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孩子便会敬畏知识。

你对学习保持着兴趣,孩子自然求知若渴。

教育孩子,与其喊破嗓子,不如营造氛围,做出样子。

常翻书、勤读书,给孩子一个书香氛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熏陶。


04

教育孩子

就跟孩子做一样的事

最好的父母,是陪练不是教练。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

教练是指导,是指手画脚地告诉孩子:“你这不对,你要重来,你应该怎么怎么样。”

陪练是陪着,是跟孩子一起去做,而不是单纯地让他照你说的做。

身边有位父亲,他的女儿原本也很贪玩,作业不好好写,总是敷衍了事。

尤其是进入初中之后,学业难度增加,再加上青春期,女儿变得愈加叛逆。

面对问题重重的女儿,这位爸爸深知,唠叨和打骂都只会适得其反。

于是他决定,陪着女儿一起“重新上一次学”。

从那之后,他到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关掉手机,和女儿一起学习和读书。

他再也不熬夜不睡懒觉,而是养成了规律作息。

他卸载了手机上的娱乐性软件,删掉了不必要的关注列表,把空闲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和提升自己。

很快,女儿在他的影响下就有了变化,她不再那么抵触学习,甚至还会自己拿起书来看了。

教育孩子最轻松省力的办法,就是去跟他做一样的事情。


他在当老师的时候,见过许多父母,总是在孩子学习时使劲盯着,一会进来开个门,一会进来开个门,这是毫无意义的。

好的教育不是监督,而是引领。

要让孩子知道,你在跟他做一样的事情。当你亲自践行自己每日对孩子说的那些话,教育才能真正起效。

因为比起空洞的说教,你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影响更深。

你的习惯,会被孩子看到。你的言行,会被孩子模仿。

教育,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从今天起,请用自己切实的行动为孩子赋能。

2024-10
30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

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

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01 
教育的本质,是一场自我修行

孩子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

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

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

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

“头脑”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

是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

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真的很难教育吗?问一问你自己。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当你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时。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他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呢?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

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他会担心,放任小马,它以后会怎样,它长大会如何。

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

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

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

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

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

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挟持,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

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

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

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

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

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越来越发展出你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是上帝吗?

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哦。

要求、期望、负责,并不意味着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那程度有多深。

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

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

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

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当我们对另一个个体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

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

心存恐惧的家长,在无意识中把孩子当成了自我安全感的“人质”。

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

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

当一个小孩是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

小孩变成了家庭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

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

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

 02 
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

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

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

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

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

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

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

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物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

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但存在一个所谓的亲子关系吗?

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

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

因此,严格地说,像不存在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也不存在一个亲子关系;

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你来讲,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个内在的小孩。

你对你内在小孩的态度,就是你与你外在小孩的关系。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处理好你和你信念的关系即可。

请深入你自己的内部,理解你真正的想法,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呢。

 03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

如果我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

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

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

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

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

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

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

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

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

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2024-10
25

都说,教育路上,最大的不幸是:家长越位,老师让位,学生错位。

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过度干预,犹如枷锁束缚孩子的翅膀,是对他们成长的最大伤害;

老师在学生教育中的退避三舍,如同荒芜的田野无人耕耘,是教育园地中最大的悲哀;

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迷失不前,就如同在建造未来的大厦时地基不稳,只会给未来的人生挖下深不见底的坑洞。

要知道,一个孩子的成功,是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与孩子的自身奋斗相结合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必不可少!


01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
是学会主动放手

科学家张亚勤在写给母亲的信《放飞的爱》中,他这样说道:

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

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

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总让我亲自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

谢谢母亲,谢谢您!在四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上,是您教我学习、自立、自信、自强;

是您教我怎样做人;是您教我如何在航行中搏击风浪;是您的放手,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高飞。

要知道,真正的爱,不是将孩子紧紧抱在怀中,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在风雨中独立前行。

父母若始终紧握孩子的双手,那么孩子便会如同未经风雨洗礼的幼苗,无法掌握生活的技能,更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孩子如同风筝,而父母是那牵线的人。

真正的爱,不是永远将风筝紧握在手,而是适时地松开手中的线,让风筝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

让孩子得以体验风的呼啸,感受云的柔软,从而更加坚强与自信。


02
老师不敢管
吃亏的一定是孩子

此前,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班上有一个学生每天写一首古诗,十个词语多次不交,我耐心找谈过很多次还是不交,那天我实在生气,用他们数学课用的塑料尺打了他的手心,结果下课他就跑了,跑去操场。

我让其他学生找回来,我做思想工作的时候他觉得完全是我的错,一副大爷的姿态!

当时我也立马认识到我的错,天啊,学生再不学是他的事,我怎么可以用塑料尺子打手心,差点就演变为“体罚”,如果学生告知家长,家长再去告知教育局,我辛辛苦苦读的17年书,拼死拼活都要实现的“教师梦”不就碎了吗?
所以老师不敢做以前的老师,因为学生不是以前的学生,家长更不是以前的家长!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当老师放弃了孩子,不再管教孩子,一时吃亏的是老师,一辈子吃亏的是孩子。”
老师惩罚孩子固然不对,但他所做的一切蕴含着对孩子的真心的关怀。
老师的严格要求和高标准,就如同匠人对待璞玉般的精心雕琢,每一次的切削与打磨,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希望这块玉石能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因为他们深知,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独特的玉石,蕴藏着无尽的潜能与可能。
所以,他们以高标准为尺,以严格要求为锤,不断敲打着学生的心灵,去除其中的瑕疵与杂质,使其逐渐显露出内在的光芒。
就像玉石经过匠人的精心打磨后,才能展现出其真正的价值与美丽。
所以,请让老师归位,请让老师敢于管教学生。
只有家长给予老师充分的信任与支持,老师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全心投入教育,用他们的智慧和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03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没有人替你完成

孩子,学习就像耕种自己的土地,每一粒种子都需你亲手播下,每一滴汗水都需你亲自挥洒。

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耕耘这片丰饶的田地,因为每一份收获都源自于你个人的辛勤与努力。

你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你的成长与进步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这片土地的未来,让它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著名主持人蔡康永说过这样一段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啊”。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啊”。”

所以,记住,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没有人能够替你完成。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的未来,书写属于你的精彩篇章。


04

最好的教育是:

家长配合老师,老师支持孩子

教育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从未是单方面的独舞。

在这舞蹈中,孩子是那跃动的舞者,怀揣着梦想与期待,在人生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而老师和家长,则是那不可或缺的舞伴,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在这场舞蹈中,只有当双方默契配合,才能让孩子的舞步更加轻盈、舞姿更加优雅。

教育路上,只有家长和老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搭建起一个稳固的桥梁,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坚定。

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合作关系,为了孩子的未来,携手并肩,共同出力。

2024-10
24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一次演讲中直言:“教育孩子必须有惩戒,甚至是严厉的惩戒。”

钱教授认为,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要管教,犯错要付出代价。

确实是这样,有管,有教,有罚才是好的教育。

教育需要温柔,也需要坚定的力量,适度的惩罚才能让孩子心中有敬畏,才会行有所止。

新学期,最好的教育是家长不护短,老师不姑息,我们一起努力!


家长不护短
教育才有力量

古人云:“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悍虏”。

意思是,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袒护姑息,就会养成败家之子;

而家法比较严格的家庭里,就不会出现不服管教的孩子。

家长对孩子护短,会导致孩子缺乏责任感和自我反省能力,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一个闹得沸沸扬扬的新闻。

一名女老师因学生迟到了,罚站了那位学生几分钟。

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被带走关入审讯室7小时。

原来,被罚站的学生的爸爸是当地派出所的副所长,他利用了自己职务之便把女老师关进派出所的审讯室。

学生犯错,老师适当惩戒,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这个家长偏偏要护短。

这样的行为不仅会伤害到老师,还会让自己的孩子分不清是非对错,将来越来越难教育。

没有是非观念的护短,只会将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推越远,一错再错,毁了孩子的未来。

家长过度的护短行为,会增强孩子的依赖性,在“护短”的盾牌下成长的孩子,也会缺乏一颗感恩之心。

再次提醒各位家长,非理性护短,会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孩子不明辨是非、美丑。

家长的“护短”也许会让孩子做出无法弥补的错事,甚至走向犯罪,坑害孩子的一生。

孩子需要的不是无原则的“护短”,而是理性的爱,请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不娇惯,不溺爱,不放纵。

老师不姑息

孩子才能成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育的底色从来都不是温柔,老师必须严格,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时刻都不能松懈。

因为,一个温柔的老师,很难树立起教师的权威,很难教出有出息的孩子。

俗话说:小树要修,孩子要管。

“好的教育,一定是奖罚分明,宽严有度的。”

“好的老师,一定是严慈共体,管教同步的。”

曾经有一位妈妈给刚刚入学的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当一个心怀敬畏、不丢信仰的学生。”

“孩子,只有负责的老师才管学生。所以,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你不要心生敌意,反而要心怀感激。因为,只有负责的老师才会苦口婆心地管教你。他期待你成才变好,才如此出力不讨好。”

电影《老师·好》中的苗宛秋是很多人学生时代“最讨厌”的那一类老师。

开学的第一天,他便给所有人来了个下马威:

禁止女生烫发,当场抹去女同学嘴上的口红;

两个抽烟的男同学被他抓个现行,罚站了一整天;

一个“武侠迷”被他没收了所有小说;

一个别着斧头的“小混混”,被他赶出了教室;

……

因此,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苗霸天”。

可就是这样一位不近人情、严肃古板、“多管闲事”的老师,却惹红了很多人的眼眶。

在学业上,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在生活中,他也热衷于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

他用行动证明,那个管你最严的老师,其实爱你最深。

孩子,请珍惜那位对你严格的老师,不要因为一句批评就否定老师。

每一句批评声中,都包含着老师对你的期望,期望高了才会严格,在严格的教育下你才能成才!

新学期

家校配合,成就孩子

有人说,家长和老师的相遇,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

老师和家长,就像两支船桨,只有双方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驶去,顺利到达胜利的彼岸。

确实,成就一个孩子,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

家长支持老师,不护短,教育才有力量。

希望家长做到:

拒绝溺爱:拒绝对孩子过度溺爱或纵容,做错事了要给予适当的惩罚或教育。

公正对待:公正对待孩子和其他人,如果孩子确实犯错了,必须要承认这一点,避免一味指责他人。

正确引导: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教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者帮助他们找到矫正错误的方法。

学会放手:孩子有权利犯错,也有权利学习自己处理问题,家长要尽早放手,让他有足够的空间去成长。

老师管教学生,不姑息,孩子才有未来。

希望老师做到:

严格要求:对学生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不纵容、不放任。

善于倾听: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偏袒。

积极引导:当学生犯错时,不要只惩罚,更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帮助他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避免包庇:作为老师,不能因为害怕影响师生以及家校关系而包庇学生的错误行为。

新学期,家长和老师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会越成功。

老师对孩子尽职尽责,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老师,就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老师们,家长们,新学期,我们一起加油!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配合,同心协力,家校合作,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2024-10
23

现如今,不少家长忙着工作,忙着事业,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不管了,认为孩子的好与坏都是老师的问题......


无论多好的学校,多好的老师,在孩子心中,父母的位置永远替代不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是只有老师的事,更是你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事业!


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与否,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一个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其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远大于老师45分钟里的课堂教育。


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





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自己在看着电视,却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孩子的逆反情绪特别强烈。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强迫孩子做到呢?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儿。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所以当你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到上学之后,才把这个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任务交给老师。


你家里的书多,孩子读的书就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反之,孩子只能模仿你做别的事情。孩子从小开始阅读,其好处将会在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老师不能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更多的教给孩子的是课本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的道理、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去培养的。


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可能会很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在父母恩爱、家庭和谐、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要阳光开朗、自信很多。


这一点老师教不了,却能决定孩子的一生。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请做个称职的父母!


教育你的孩子,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但你不一样,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


2024-10
18
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家校关系的构建极为重要。
家庭和学校各自身份不同,站位不一样,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培养我们的孩子。
家长最直接接触的就是老师,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家长要和老师共同给力,形成教育合力。那么,家长可以怎样做呢? 
我期待大家做尊重且有理解力的家长。
1. 尊重老师的专业性
其实,现在许多家长有极高的素养,会尊重老师,这样的家校关系一般较为温暖和谐。得到家长的支持,老师工作就会更有动力,更想多为班级付出一些,多为孩子考虑一些,即使再辛苦也觉得幸福满满。
但是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时还是有个别家长不够尊重老师。
有些家长面对老师时总是“不自信”,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还找出各种他们认为不喜欢的原因,殊不知绝大多数“原因”是家长自己的想象。
有些家长认为每个教师都有诸多缺点,甚至在教育孩子方面还不如自己,认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更贴近孩子,所以在沟通时抛弃尊重,只是质疑。
还有家长会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认为老师不公平、不专业,同时把这样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其实,这是最伤害师生关系的错误行为。因为你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孩子的态度,你的言行举止在引导他如何面对老师、面对老师任教的学科。当孩子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去学习时,效果可想而知。一个人只有爱他的老师,才会更加热爱学习、追求知识。我认为,无论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把握,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绝大多数教师是专业型人才,加上长期以来的实践,他们沉淀了许多一线科学经验。
更有甚者在班级群对老师直接“开怼”,随意在班级群里发表自己对学校、对老师的意见,甚至把班级的信息私自公开放到互联网上,这样更是不尊重老师、不尊重班级的行为。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并非谁的声音大、谁更强势,就意味着谁有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平等沟通,各种极端的方式都会让家校关系走入“死胡同”。
2. 理解老师的不容易
虽然今天的教师地位得到了全民的关注,但我们也要承认,老师也处在一个“高压”的时代,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要上好每一堂课,改好每一本作业,关注好每一个学生。除了教学任务,我们还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比如校会、年级德育活动、班级活动、各种教研会议,还要完成各项表格和调查,比如防近视、防溺水、防止校园欺凌、心理健康……还有一些突击性的检查任务。
就拿我来说,每天早上一到办公室我就开始批改作业,接着陪同孩子参与早锻炼。早读,上课,第二节课后大课间,师生一起锻炼,回到办公室继续批改作业,进行作业批改情况汇总登记。在课间,还会不定时去学生玩耍区观察,防止出现安全问题。学生午餐、午休需要老师不定时巡视检查。如果学生因病到校,还要负责喂药、观察。下午往往会有区级或校级学科教研活动、班主任会、各项活动筹备会。然后就是托管时间,辅导学生在校完成所有作业。放学时排队集合送到学校门口,保证每一个家长来接。再回到教室做好教室整理,最后回到办公室进行第二天的教学备课、作业设计,以及在班级群发布班级每日总结、次日提示,同时梳理家校沟通名单,给家长发信息进行个别交流……完成这些工作基本上是晚上7点左右。我还只是一个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还会有晚自习,可想而知,这个工作的量并不轻。
所以,教师因工作压力而患心理疾病的案例并不罕见,如果家长能够理解老师的辛苦,或许就不会那么挑剔了。更重要的是,老师也是平常人,也有平常人的生活和情绪,也会有脆弱的时候,更会有崩溃的时候,这时如果家长送上一句温暖的问候,那一定会拨开老师心中的阴霾,如果家长在安静中理解,无声的行动一定会抚平老师心中的创伤。如果我们换位思考:我是老师,我会不会做得比他(她)还要好?如果她是我的儿女,我会不会心疼他(她)?

带着尊重,你就少一些傲慢和偏见,因为尊重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理解与认同;带着理解,你就少一些挑剔和指责,因为理解是沟通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教育的外延更宽了,家校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的责任、压力更大了。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缓解、疏导自己呢?
我期待大家做冷静且有力量的老师。
1. 在冷静中“慢慢来
教书育人工作需要我们热情满满、精神百倍,许多时候我们都不允许自己有状态低迷的情况,但这是不太可能的。每个人总会在一段时间里有那么几天状态低迷、情绪低落,我们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你不可能永远像个“小战士”热血沸腾,你是一个真实的人。
同时,快节奏的工作不知不觉重塑了我们的时间观念,我们必须足够快,必须很快达到预想的效果,必须很快完成上级的任务,必须很快取得成功。然而这种“必须很快”的潜意识,让我们在工作上完全丧失了“慢慢来”的能力,如果没有得偿所愿,焦虑不安、纠结烦恼就会伴随我们。班级学生作业糟糕,常规评比被扣分了,家长群里无数条信息需要回复,教研活动后需要补充备课反思,各种表格需要填写……此时的你是不是很抓狂,当一天N件事向你“袭来”,你是不是特别烦躁?
当我们觉察情绪不对时,就需要按下暂停键,偶尔的“躺平”并不意味着不认真负责、不尽心尽责,有时反而是对自己、对学生负责。接纳了真实的自己,才能有更多力量进行自我疗愈和成长。所以,停一停,缓一缓,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恢复精力重新出发。一周、一个月甚至更久,时间不是解药,但解药往往在时间里,要给时间时间。
在冷静中慢慢来,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豁达。
2. 用意念的力量转移注意力
在学校工作中,赛课成绩不理想,班级突发事件被列为“典型”,家长不理解……我们会遇到困难、挫折,随之而来的挫败感让自己焦虑不安。一焦虑就容易情绪暴躁或低落,一暴躁就容易和同事、家长发生争执,一低落就容易胡思乱想、自怨自艾,否定自己的所有付出。
人的长期焦虑会让我们更容易发现威胁,我们越在意有威胁的事情,我们的焦虑程度可能就越高,这就是心理学上提到的“白熊效应”。但是我们要知道,注意力是可控的,通过意念的力量做想做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充实起来,就会忘掉当下的痛苦和烦恼,比如运动健身、旅游拍照、阅读写作,或者和好久不见的朋友约个会……
美好的事情有那么多,总能让自己开心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将注意力从让我们焦虑的事情上转移走,从而调整自己。
3. 用相信的力量走出执念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过于专注于某一目标,反复刻苦努力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往往就容易陷入迷惘的漩涡里。坚持了很久的特殊学生辅导,因为家长的单方面放弃,只剩你一个人孤军作战;努力了很久的职称评定被淘汰了;期待了很久的课题申报落选了;尽心尽力管理班级,却被家长投诉……你会在这些漩涡里一直纠结: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你会发现,在工作中有时行动了却达不到期望,有时努力后始终看不到效果,还有价值观冲突等,这些都会让我们心中充满执念,走不出来。但是退一步想,如果自己不去排斥,接受一些事实时,反而会让自己真正放下。其实世界一直都是复杂多面的,许多事情不是从一个面就可以解决的。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用自我的力量生成自我,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家长给予老师尊重理解就是给老师赋能,让他(她)心无旁骛在三尺讲台尽情尽责育人;老师给予自己冷静的力量,从容且笃定地享受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温柔对待每一个生命,是生命的意义之一。山长水远间,诸事难周全。生命不完美,但每一步都值得。
2024-10
17
我有个外甥女,家里条件很不错,父母跟她的关系也很好,孩子懂事,听话,但就有一个问题,就是始终对学习提不起劲,一提学习就烦躁。

为此,家里人什么招儿都用了,比如,如果考的好的话,就奖励多少钱,再比如,如果还是这样,就把她送回老家。

可是,她就是纹丝不动。

有这种情况的孩子还不少,如果他们对学习没兴趣,那么,无论你是来硬的,还是给软的,他们就是不愿意行动。

最多,就是在“压力”驱使下,蠕动一丁点儿,想要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学习,简直比登天还难!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一句话,被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引用: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想要点燃这把火,需要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


什么是内在驱动力?

内在驱动力的定义: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我有什么东西缺失了,没有这个东西,我会很难受,这种缺失感会推动我做点事情。

比如,我现在很穷,我需要钱,为了得到钱,就会有一种力量推动我去做事情,而这个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

学习属于高级的需要,只有当底层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被满足之后,学习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产生

因此,唤醒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前提是:先满足底层的需要

对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先保证他身心健康,有自信,有价值感,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在此基础上,再来思索如何唤醒内在驱动力。

试想,身处以下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是否有学习的需要:

夫妻整天吵架,家庭随时面临崩溃

亲子关系极差,孩子经常遭受批评,指责,甚至打骂

所以,当问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时,先问以上两个问题,因为,这是父母唤醒孩子内在驱动力的基础和前提。


内在驱动力有什么好处?

有一句话叫”胡萝卜加大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听话,那么我就奖励你,如果你不听话,那么我就惩罚你。

奖励和惩罚也是一种驱动力,但它们属于外部驱动力,相比较内驱力来说,外驱力有以下几个问题:

不具有延续性。奖励和惩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它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行动,可是,一旦没有,孩子会立刻停止行动。

无法实现责任的转移。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的责任,可是,奖励和惩罚很容易把这种责任转嫁到父母身上,孩子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学,那么他的投入度肯定不会高。

半衰期太短。如果父母把奖励和惩罚当成筹码,那么这个筹码很快就变无效了,你需要不断加大筹码,才能继续推动孩子学习,那总有满足不了孩子的时候,而到那时,又该怎么办。

相比较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的好处就显而易见了。

参与度更高。孩子会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责任,因此,他会自觉自愿的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奖励和惩罚。

行动更持久。由于孩子把学习当成满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因此,他会持续不断地行动,因为学习这件事的特点是,越学越无知,越学越投入,孩子会不断探索新知,不断挑战难点。

成就感更足。由于不需要奖励和惩罚的筹码,所以,一旦孩子有所突破,他的内心感觉会非常棒,他会更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

樊登的父亲,是大学的数学教授,按樊登的说法,他父亲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做数学题,人们问他,为什么你从来都不去放松,他父亲说,做数学题就是放松啊。

当一个人把学习当成放松的方式时,他根本不觉得学习很苦,他认为学习就是放松,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就是典型的内部驱动。


如何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唤醒孩子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前提是,先满足底层的需要,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此,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支持他,理解他,关心他,爱护他,鼓励他,这些本就是父母的本能,也是作为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当满足了这些后,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主要靠以下三点:


1
给予孩子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什么叫自主权?

就是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自己打心眼里想做,对孩子而言,学习不是为了讨好父母,也不是为了逃避惩罚,就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学

当孩子可以决定什么时候学,学什么的时候,他的自主权其实也就释放出来了,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对“自己做主”这件事毫无抵抗力,只要能自己说了算。

给孩子学习的自主权,是唤醒他内驱力最基本的条件。

作为父母,我们习惯性地对孩子采取控制,过度干预,总觉得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的辅助和监督,其实,这些做法,无形当中,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总结如下:

陪写作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巩固当天的知识,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可我们迫于学校老师的压力,以及自身的焦虑,对孩子的写作业问题强加干涉,结果就造成了作业责任的转嫁,孩子会觉得,父母催,我就做,父母不催,我就一直拖着。

代选兴趣班。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安排课程,要知道,兴趣班之所以叫兴趣班,是因为它基于兴趣,孩子没有兴趣的事情,你非要强加给他,这不就是剥夺了他的自主权嘛。

生活上的大包大揽。当孩子上小学后,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太多了,可我们总是觉得孩子没长大,还不够成熟,因此,把孩子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大包大揽,渐渐地,孩子觉得这些事情都是父母的,自己没有必要去参与。

因为我们习惯于干涉,习惯于控制,所以,养成了孩子依赖别人的个性,他的自主意识会变得极差,他更倾向于看父母的眼光,他更喜欢把责任转移到父母身上。



小结: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学习的责任转交给孩子,他可以决定学什么,什么时候学,要学到什么程度。



同时,在生活上,要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经常给他创造一些机会,鼓励他独立自主的完成。

2
先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想要让孩子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胜任力。

拿手机游戏来说,如果一款游戏难度很大,只要孩子尝试几次失败,他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他无法胜任,他总是被虐,这种感觉是很痛苦的。

对应到学习,其实也一样,如果当前的课程太难,孩子hold不住,那么他同样也会放弃。

及时反馈。

还拿手机游戏举例,游戏生产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游戏中设置各种反馈。比如,打死一只小怪有奖励,打游戏的过程,就是不断制造反馈的过程,对应到学习,孩子感受到的正面反馈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挫折,是卡壳。

基于以上两点,父母可以这么做:

暂时降低学习难度。

采取一些措施,把目前的学习难度调低,让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比如,如果孩子初二的知识跟不上,那么是否可以先从初一补起,先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好处,让他获得一些学习的成就感。

刻意制造反馈。

在一个学渣逆袭的励志电影《垫底辣妹》中,主人公只要有一丁点儿进步,补习班老师会玩命地欣赏,玩命地鼓励,其实这就是反馈,跟游戏一样,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慢慢地,孩子会把这种反馈转移到学习本身,他会从做题过程中找到快感。


小结:没有人天生喜欢被虐,人们更喜欢干有好处的事情,想要孩子投入学习,爱上学习,那么,你得先让他感受到好处,先让他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



3
要培养孩子内在的目标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这个目标可以大,也可以小,但不能没有,没有目标的事情,人很容易迷茫,迷茫就容易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

学习也需要有目标,试想,我都不知道学习要用来干嘛,你觉得我会努力学习吗,当然不会。

有人说了,学习的目标不是很清晰吗,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这些是目标吗?

我说是!但是它们不是最好的目标,至少孩子不喜欢这些目标。

当我们跟孩子说,学习是为了美好的未来,可美好的未来究竟是什么,孩子清楚吗?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大多都不错,基本属于要啥给啥,他们觉得现在就挺好,既然如此,何苦为了一个虚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学习。

所以,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就需要帮孩子找到一个好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可以看见的,是可以感受到的,是发自内心想要得到的。

我认为,可以走以下路径:

1. 跟自我实现相关的目标

但凡一个做大事的人,他都有一个宏大的目标,他不是为了讨好谁,也不是为了赚多少钱,他就是发自内心的想干。

比如,乔布斯说,要改变世界,结果苹果真的做到了。

再比如,周恩来说,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最后成为备受尊敬的周总理。

我们的孩子,他们本来是有目标的,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当宇航员,有的人想做大老板,只是,我们经常忘记提醒他,让他迷失了方向。

2. 跟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相关的目标

有个小女孩叫做凯瑟琳,七岁那年,她做了一件事轰动世界。因为她的善心,救了超过百万个非洲小孩的生命。

当时才五岁大的她,看到美国公共电视播的非洲纪录片,片中说非洲平均每三十秒,就有一个小孩因为疟疾而死亡。

这给了她很大的震撼,她扳着自己的手指数着,一、二、三…… 三十,当她数到三十时,她很惊恐的对她妈妈说:“一个非洲小孩死掉了,我们一定要做点什么!”

之后,小女孩通过各种途径,甚至找来当年的名人富豪排行榜,“斗胆”给上面的大佬们一一写了信,其中就包括比尔盖茨......

她的善举,坚持了12年,初心至今未变,她改变了现状,现在非洲孩子疟疾的死亡率已从每30秒延缓到每2分钟。

如果你够细心,你会发现“助人为乐”会上瘾,当你早上开车时为一个老人家让路,你会发现自己一天都很开心。

对孩子来说也一样,如果能把学习与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绑定起来,请放心,孩子会不顾一切的努力。

他会深刻体验到学习的意义,他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学习对他来说不再是痛苦,而是通往幸福的挑战。

3. 跟底层需要相关的目标

如果觉得上面两个目标太虚,那么这一条更具有普遍性。

例如开头说的我那个外甥女,生活环境都不错,没有压力,没有烦恼,但就是不爱学习。

于是,通过分析她的底层需求,发现她迷恋帅气的男明星,对异性有些想法,这其实很正常,这是人类的底层需求,没想法才不正常。

然后,趁着假期,我们带她去东北的大学,通过刻意的安排,让她接触到一个个的东北长腿欧巴,这下外甥女大开眼界了,原来大学里这么多帅哥呀。

之后,我们又带她去厦门大学,看到校园里的男男女女,在全中国最浪漫的校园沙滩散步,外甥女激动的不得了,一直说,一定要考到这里,然后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人类的底层需要永远不会变,只要你能把它们联系到学习,那么孩子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

综上所诉,想要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依靠三点:
给孩子学习充分的自主权;
先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内在目标。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毕竟还不懂事。

内驱力是一种“推”的力量,而奖励和惩罚这种外驱力,是一种“拉”的力量,一个行进的车轮需要有多重的驱力,它才可以快速的前进。

因此,切莫一棒子打死,我们只需要重点突出,适度调用外部驱动力即可。
2024-10
16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期待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暗示”孩子的未来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期望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是一位心理学家有一天,他去考察一所学校然后随意从每班抽出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并且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非常有发展潜能需要重点培养、长期观察”
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这所学校发现这18名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父母若有积极期待孩子终将不负所望
当父母给予孩子正向的期待时这种积极的暗示就会转化为一种内在力量促使我们的孩子向更优秀的方向去发展
但是,它并非主张我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未来有一万种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政治家固然令人振奋而成为驯马师、播音员调酒师、船长同样值得自豪
作为孩子最初的权威父母有着非凡的影响力我们的情绪和态度决定了孩子的感受而他的感受则会指引他去奔赴最好的自己
所以,既然选择了孩子就请你一定舍得对他好给予他无条件的接纳以及合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