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父母是子女教育的天花板?

时间:2024-12-29   浏览次数:122次

01
父母能决定孩子的起跑线吗?
一直有人问我孩子该不该出国留学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因个人、因家庭而异。但是社会上总是有人喜欢走极端。
几年前,出国热的时候,会一窝蜂地上私校、学英语、花钱让孩子出国;疫情后,很多家长又开始算经济账了,觉得出国留学不划算,便剥夺了孩子们出国的机会。

几个月前,我读到这样一个帖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量化分析为什么出国不划算。这三个例子颇具代表性,我把它们整理了一下,你不妨听听。

第一个例子来自一个高收入家庭,家庭年收入在百万左右。孩子正在上初中,成绩中等。家里原本打算送他出国,以避开国内的升学压力,并且准备好了300万。但是后来一算账,觉得现在留学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很多人回国后,月薪就8000,一年也就10万。

于是家里就在想,300万都能保孩子30年不工作了,为啥要留学?最后全家决定把留学、教育投资的钱省下,给孩子买房、买车、过日子。至于将来,孩子是上二本、三本,随他去。

第二个例子中的家庭,条件也不错。家里是搞金融的,过去的年薪也很高,在北京有两套房。原本打算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但是现在却把她送进了普通高中。虽然这样会面临高考的压力,但是家长想到孩子就算上了好学校,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不如把钱攒着,将来也够她花的。

最后一个例子是互联网大厂家庭的孩子。孩子还小,成绩不太好,原先尝试卷娃行不通,现在就放弃了。也想过让孩子走各种捷径,比如将来让他拿个海外身份,再回过头来考内地高校。但想通了之后,孩子也就放养了。

对此,我的一位朋友感慨道,这都是什么家长,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真可怜。

这位朋友是有底气说这话的。他自己来自小地方,出身贫寒,他母亲不识字,却靠辛苦工作把他们兄弟姐妹几个人都送上了大学。后来他出了国,自己三个孩子,两个上了斯坦福,一个上了哈佛。我认识这位朋友的时候,他还没有发财,但是宁可家里住的条件差一点,也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后来我见到他的父母,发现两位老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见识却比今天很多读了高学位的人高得多,他们都很明白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挣大钱,而是让孩子有机会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过去大家常说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今天说的人已经很少了,不过现在又出来了一种新的起跑线的说法,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或者父母肩膀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高度。总之,意思大同小异。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认同,要是父母真能将孩子的起跑线往前移个几十米,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子皇孙就不会碌碌无为,八旗子弟也就不会是纨绔子弟的代名词了。今天,虽然很多奥运冠军的孩子运动成绩不错,但是再成为奥运冠军的情况却极少见。

02

为什么说父母决定孩子的天花板?

如果一定要把孩子的教育和父母扯上边,那么父母就是孩子教育的天花板。虽然我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但是看到的例子非常多,因此应该是有发言权的。

在讲述我所遇到的各种情况之前,我想做两个声明。首先,我要把一些情况排除出去,就是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随孩子去,孩子最后成长的结果其实就和孩子无关了。这时,家长的见识和认知不是孩子将来的天花板。
其次,不仅家长对孩子有影响,学校里老师的影响也很大,这里我就统称为师长的影响。当然,由于家长和孩子待的时间通常更长,而且在财务上决定孩子的受教育过程,因此通常他们的影响要超过老师。
我先讲讲我周围同学、同事的情况,从中小学到大学,再到美国的同学、同事,家庭背景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些样本加起来至少也有两三百个了,应该能说明一些问题。
先说说我中学同学的情况,几乎所有人的父母都是大学里的高知,在教育上的见识还是不错的。因此,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后来发展得都很好。所谓很好,一方面是指和同龄人相比,他们的生活水平和事业发展都达到了不错的层次;另一方面是指,他们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这个群体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上了大学,但是上的大学有好有坏,从中国最好的1%,到当时北京最差的10%都有。当然那时的学校比较好,最差的学校放在今天也是二本前列甚至一本。这个群体的人并非全都聪明,也并非每一个人都好学,很多人一见了课本就打瞌睡,当然成绩也就好不了。这是他们的原话,我没有刻意夸张。
如果我把这些家庭在教育理念上的特色概括一下,大致有这样三个:第一,为孩子的教育尽可能地提供便利。虽然当时大家都没有钱,但是在教育上花钱还是舍得的。第二,不过多干涉孩子们在教育和职业发展上的选择。第三,大部分家长自己是孩子的榜样。
再说说大学同学的情况,这个群体的特点是极为聪明,大多数还非常用功。再后来,大家的职业发展差异很大。毫不夸张地说,这里面可能有世界上最好的万分之一的,也有底层的。在这个群体中,家长是什么样的都有。
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是,越是让孩子过自己想要生活的家长,子女后来的发展就越好;越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发展的人,哪怕是一开始家里给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也就是所谓很靠前的起跑线,后来发展得反而最不好。因此,我很为我的一些同学感到惋惜,他们如此聪明,曾经如此优秀,后来却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没能够发挥出全部的潜力。
到美国以后,遇到的同学就更加五花八门,个人原生家庭的情况也有天壤之别。不过人到了国外,也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国内父母对大家的发展就几乎没什么影响了。当然,每个人在自己原生家庭获得的习惯,还是会影响到他们在关键时候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
大部分同学其实已经满足于挣一份不错的工资,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能不断成长,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佼佼者。有些人甚至获得了自己所在领域的世界大奖,或者成为某个行业最大企业的老板。我仔细观察了十几个这样的人,他们的原生家庭都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相对不缺钱,对钱的渴望并不强烈。不过,他们对知识的看重要超过对钱的看重。这让他们的子女如果有意愿追求更长远的目标,可以毫无阻力地去做,并且得到鼓励。
第二,家长都比较通情达理,尊重孩子的决定。但凡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都不会太差。
第三,家长早年都吃过些苦,后来通过努力改变了生存状况。而他们的孩子早年也跟着吃了苦,同时继承了父母肯努力的特点。
03
怎样设计出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教育?
又过了十几二十年,我来看我的下属们和周围第二代移民的孩子,就会发现虽然他们的家境比我们当时好了很多,但是一个人能否走得远,似乎和家境没什么关系。总体来讲,这些人最终不太可能达到80、90年代出国的第一代移民的水平。为什么小时候条件好了,最后反而走不远了?据我的观察有三个原因。
第一,幸存者偏差在我那个年代,美国私立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国内工资的100倍左右,因此除非你有本事拿到全奖,否则不要想进美国名校。这样出来的人,将来混得好也是理所应当的。后来,时代变了,到美国的留学生增加了十倍都不止,到世界各国的就更多了,总体加起来,是过去的几十倍。因此,今天很多用人单位觉得留学生很水,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把留学生中的前1%挑出来,那肯定还是很优秀的。
第二,国内父母的干预太多。过去,我们到了美国,就知道一切必须靠自己。不仅兜里没有多少钱,连一个说中国话的人都遇不到,大家只有融入当地社会。找工作时,都是靠自己,最多有同学介绍一下。
今天,国内的父母对留学生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现在三天两头,就有人托我给他们在美国的孩子找实习、找工作。开始我还舍了老脸帮忙,结果,用人单位给我的反馈都不佳,最常见的反馈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后来,这种忙我一律不帮了。
今天,很多父母不但干涉自己孩子的职业发展,还干涉孩子的婚姻。面对父母的要求,这时孩子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顺从父母,从此失去自我,另一个是和家庭闹翻,两个都不是理想的结果。
第三,由于从小被父母规划得太多,心理上离不开原生家庭和母国,严重缺乏应对新挑战的信心和行动。今天很多留学生,人在国外,脑袋还留在国内,天天获取信息的来源还是简体中文的微信圈子,平时交流的人都是和他们一样说中文的。这样的留学其实留了也白留,因为单纯学专业课,在哪个国家学都一样。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列举了三个放弃孩子出国规划的家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那三位家长都只算经济账。事实上,在教育方面,很多投资是没有经济回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