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29 浏览次数:122次
几个月前,我读到这样一个帖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量化分析为什么出国不划算。这三个例子颇具代表性,我把它们整理了一下,你不妨听听。
第一个例子来自一个高收入家庭,家庭年收入在百万左右。孩子正在上初中,成绩中等。家里原本打算送他出国,以避开国内的升学压力,并且准备好了300万。但是后来一算账,觉得现在留学生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吃香了,很多人回国后,月薪就8000,一年也就10万。
于是家里就在想,300万都能保孩子30年不工作了,为啥要留学?最后全家决定把留学、教育投资的钱省下,给孩子买房、买车、过日子。至于将来,孩子是上二本、三本,随他去。
第二个例子中的家庭,条件也不错。家里是搞金融的,过去的年薪也很高,在北京有两套房。原本打算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但是现在却把她送进了普通高中。虽然这样会面临高考的压力,但是家长想到孩子就算上了好学校,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不如把钱攒着,将来也够她花的。
最后一个例子是互联网大厂家庭的孩子。孩子还小,成绩不太好,原先尝试卷娃行不通,现在就放弃了。也想过让孩子走各种捷径,比如将来让他拿个海外身份,再回过头来考内地高校。但想通了之后,孩子也就放养了。
对此,我的一位朋友感慨道,这都是什么家长,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真可怜。
这位朋友是有底气说这话的。他自己来自小地方,出身贫寒,他母亲不识字,却靠辛苦工作把他们兄弟姐妹几个人都送上了大学。后来他出了国,自己三个孩子,两个上了斯坦福,一个上了哈佛。我认识这位朋友的时候,他还没有发财,但是宁可家里住的条件差一点,也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后来我见到他的父母,发现两位老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见识却比今天很多读了高学位的人高得多,他们都很明白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挣大钱,而是让孩子有机会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过去大家常说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今天说的人已经很少了,不过现在又出来了一种新的起跑线的说法,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或者父母肩膀的高度是孩子的起点高度。总之,意思大同小异。
这两种说法,我都不认同,要是父母真能将孩子的起跑线往前移个几十米,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子皇孙就不会碌碌无为,八旗子弟也就不会是纨绔子弟的代名词了。今天,虽然很多奥运冠军的孩子运动成绩不错,但是再成为奥运冠军的情况却极少见。
02
为什么说父母决定孩子的天花板?
如果一定要把孩子的教育和父母扯上边,那么父母就是孩子教育的天花板。虽然我没有做过详细统计,但是看到的例子非常多,因此应该是有发言权的。
Copyright 2023少年文武堂版权所有本站关键词:国内夏冬令营、国际夏冬令营、假日亲子营、团队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