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造成中国教育乱象的根源?

时间:2025-01-19   浏览次数:261次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徐匡迪

近年来,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校长、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感到压力山大。


大家都在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教育改革这么多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连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但当前的教育环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和学生都被迫陷入了无休止的折腾和压力之中。


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受害者,但好像每个人又都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参与者。


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最终的结果是,好像整个教育体系都陷入了困境。


国家出台的教育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事情人为的因素太多,不同的人对政策的理解不同,导致现在的教育问题重重。


很多原本美好的目标,最终却偏离了预期的轨道。


其实,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也有些人在不停地探索教育问题的根源,但却少有人敢于直言批评,毕竟,敢说真话的人会承担很大的风险。


有人曾说,中国只有教化,没有教育。


这句话听起来刺耳,却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那么教育的本质是啥?

现在的教育为什么变了味?

当下的教育到底有哪些问题呢?




一   变了味的教育


教育,从未如此扭曲,教育,正在变成一场荒诞的闹剧。


当看到很多孩子们被各种课外补习班、兴趣班填满生活,

当听到家长们因为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焦虑不已。


我不禁想问:这就是教育吗?


我想到了自己上学时的情景:


一排平房,泥泞的操场,课桌没有桌斗,就把高粱杆或玉米杆连在一起搭在课桌两端的横梁上,一块布对折起来用线缝上就是书包。


不管刮风下雨,小伙伴风雨无阻,每天按时地走到学校,没有家长接送,没有零食。


冬天,学生自己到山上去打炉柴,男生轮流生炉子,也有的班级设专门的炉官,我在小学和初中都是班里的炉官。


孩子们在课间可以到操场上奔跑,在课堂上可以天马行空地思考,那时的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


到了初中,每班还分到一块室外黑板,孩子们每两周都要自己编稿、自己设计,出一期黑板报。


老师上课只需两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根教鞭。


40年前的教育虽然简陋,但至少保留了纯粹。


40年前的老师,不会用花里胡哨的PPT,不会设计互动小游戏。


但他们眼里有孩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他们用粉笔和黑板,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现在呢?教育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再也没有40年前的无拘无束的童年。


教室里装满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墙上张贴着广告公司制作精美的各种标语、宣传栏,即使有些手抄小报,更多的是家长的杰作。


课间,学生在老师的看管下像绵羊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静悄悄的上下楼,没有喧哗,也没有笑脸。


每个人都是这场战争中的受害者。


最让人心痛的是,这场教育乱象的始作俑者,正是打着"为了孩子好"旗号的各路"教育专家""领导者"


教育发展需要改革创新,这没错。可改革的方向得对,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更不能把教育异化成纯粹的商业行为


教育已经偏离了其本质,把孩子变成了提升升学率、中饱私囊的工具,把家长推向了无休止的焦虑深渊。


教育变得机械化、标准化,每一项决策都围绕升学率和成绩,几乎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如何提分展开,而忽略了孩子是活生生的人。


有些人甚至把教育变成了他们发财的工具,他们把教育异化成了一场资本盛宴




在中国中部的某个小县,三十多万人口,学生数量并不多,现有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县域的教育发展需求。


有人打着办“优质教育”的幌子,开办了私立小学、初中和高中。


以支持民办教育为名,从公办学校抽调优秀教师到私立学校支教,除了国家财政发的工资外,还有私立学校发的“补助”。


于是部分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学生从公立学校转到私立学校,师资并没有变化,但老百姓的负担却加重了。


在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是免费的,但在私立学校,每年需要支付几千甚至上万、几万元学费。


对于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甚至需要花费十几万元赞助费才能上私立学校。


每到升学季,这些私立学校门外排队的家长如一条长龙。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这些年,全国各地陆续有学校改名成有限公司


江西、湖南、山东、河北等十多个省份都出现了这种情况,甚至连孔子老家曲阜的中学都变成了“夫子高级中学有限公司”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的公立学校借着办学优势跨区域从县(市)外招收大量优秀学生,导致本县(市)的学生无法进入公立学校,只好选择上私立学校,既打破了县域教育的平衡,更是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国家大力提倡的教育均衡发展,但这些学校却完全违背了国家政策,大搞分化教育和贵族教育。


可悲的是,有些领导还成了这场资本盛宴的帮凶,沾沾自喜地炫耀自己属地的哪所学校考上了多少清华、北大,升学率有多高,为这些学校做信用背书,这些学校也成了当地官员升职的重要砝码。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所谓的高升学率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


我们常说,拯救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有意义,对社会贡献更大。


然而,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中、高考前会设法让成绩差的学生提前离开学校,或者以社会名义报考,以此来确保、高考升学率。


现在的教育,把一切都异化成了数据和指标。


分数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升学率成了评判学校优劣的唯一依据。


扭曲的不仅是办学方式,各种"创新教育理念"也层出不穷。


但这些所谓的理念创新,本质上不过是把教育包装成一件件商品。


对教师,有各种各样教学法、培训班,对学生,补习班承诺提分,兴趣班承诺特长……这些花里胡哨的承诺背后,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


一切向利益看齐的时候,就是教育的悲哀,各种课程、各种活动进校园,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商业......


在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下,办学越来越突破底线,把教育完全当成了赚钱的工具


教育的本质被彻底遗忘。


二  教育的问题出在哪儿?


问题出在不断折腾学校,学校便不断折腾老师,老师只好折腾学生,现在连家长也被卷入其中。


结果就是互相折腾,互相埋怨:


领导埋怨学校没有完成指标,学校埋怨老师没有完成任务,老师埋怨家长不积极配合,家长埋怨老师不负责。


而学生夹在他们中间,承受巨大压力,无所适从,导致抑郁、休学、躺平、跳楼等问题频发。


我们的孩子在上了40多分钟的课后,连基本的休息娱乐时间都没有。


哪怕课间,也要在老师的监视下,在10分钟内匆匆喝水、上厕所,或坐在教室里茫然失措,连透气的机会都没有。


10分钟后,下一节课开始,如此循环往复,一天,一年,十年。


这是在培养人吗?这更像是监狱里的生活。


领导一句话,累的是一线的老师


尤其是那些眼里只有政绩的领导,他们把教育当成职务上升的砝码,当完成个人“价值”的工具,在他们眼里,只有指标,哪还有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折腾老师,还把学生当作实验品。


老师被迫完成各种无意义的任务,学生成了数据竞赛的牺牲品。


他们制定出来的许多政策,组织的一些活动,只凭个人喜好,逻辑不通,前后矛盾,却为了名利硬是拼凑出一套体系,通过行政手段强硬推广,结果只会东施效颦。


教育是人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可是,在这些领导者眼里,老师有独立的人格吗?他们给老师提供独立人格的氛围了吗?


很多老师苦不堪言,但也只能保持沉默。


教师本来是专业技术人员,但在某些地方的教育领域,只有行政权威,专业素养在行政权威面前一文不值。


有些老师开始抑郁,更有很多老师变得已经麻木,这是教育最悲哀的


一个麻木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出有灵性的学生?

一个跪着的老师怎么可能培养出站立的学生?


当然,也有真正为了教育而奉献的人,但这样的人毕竟太稀少。


而且,这样的人,心思都在教育教学上,他们不懂所谓的人情世故,基本也没有话语权。


中国急需一大批真正关心教育,懂得教育的人,而不是将教育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变成赚钱的工具。


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不懂教育的人主导着教育,将原本不属于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强加给他们。

上级摊派的各种答题、APP下载、涨粉,为了检查准备的各种留痕……,广大一线教师苦不堪


更有让人爱恨交加的职称评聘。


还记得那个公开质疑学校评职称不公的焦作女教师姚燕燕吗?


还有河南潢川某学校女教师,因质疑校长篡改教师职称评审成绩与校长在会场上大打出手。


在极度愤怒之下踏上了桌子,义正词严地说:


你在践踏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尊严!”


这些还是平日里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吗?


心中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办起了学校,在他们眼里,只有经济收入,只有各项数据和指标,唯独没有学生成长。 


教育的本质被遗忘,剩下的只是一堆冰冷的数字。


专家们总是告诉老师、教育家长要保持情绪稳定,但在教育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这怎么可能做到?


目前的教育乱象,既不是家长的问题,也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生态出了问题。




三  回归教育本质的呼唤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排名和升学率,更不是考上几个清华北大。


教育是帮助孩子发现真正的自我,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40年前的教育条件虽然简陋,但至少没有迷失方向,那时的教师是轻松的,孩子是快乐的,教育是完整的。


两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根教鞭,一样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40年前的教育给了我们启示:教育不需要太多花里胡哨的形式,不需要任何商业的包装,需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是对育人初心的坚持。


老师教学生,就像羊倌牧羊一样,要把羊领到水草茂盛的地方,让羊自己吃草,而不是拿草喂给羊吃。


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教育改革,而不是表面上的形式主义。


我们需要的是回归教育的本质,而不是一味追求所谓的创新。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总结过教学十六字方针。


教的十六字方针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学的十六字方针是学以致用、学而时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在他看来,从古至今,这些规律从来没有变过,真正的教育不需要创新,能守住老祖宗留下的这十六字方针就够了。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发出呼吁:


“暂停改革与创新,让学校休养生息,让老师们喘口气吧!“


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孩子回归童年,让学习回归纯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刘润在年度演讲2024《进化的力量》中说:


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一定会好。但这世界不会自动变好。

这个世界,只会因为你的努力而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