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3-30 浏览次数:54次
今天聊一聊,教育的本质,是筛选还是育人?
从哲学和伦理视角看,教育最本质的意义在于"育人",即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这包括:
知识传递:帮助个体理解世界,传承文化文明;
人格塑造: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同理心等核心素养;
价值观引导:建立对生命、社会和自然的敬畏与责任感;
自我实现:支持个体发现潜能、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卢梭强调教育应"回归自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些理念都将教育视为一种解放人性、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而非单纯的工具。
但是,从古到今的教育都是为“社会”服务的,所以本质一定是筛选。
原始社会,教育就开始筛选了。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传授学习生存技能。怎么搭窝、怎么钻木取火、怎么分辨不能吃的果子、怎么躲避蛇虫鼠蚁和捕食者。学不会的,已经被自然法则淘汰了,这就是筛选。
而学会了这些技能的人,才能平稳地组团在一起,慢慢发展成部落、国家。
古代社会,有了文明和阶级,教育就更偏向于筛选。
比如科举制培养官僚精英,而且教育资源基本上也被世家大族牢牢占据。虽然有倡导“有教无类”和“修身治学”的大能,但对于“读书人”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学以致仕、金榜题名。
现代教育普及化和义务教育的推广,让"育人"功能扩大,但标准化考试加剧筛选竞争。
这是资源有限的社会系统中,实现社会分层的必然产物。
资源分配:通过考试、学历等标准分配教育机会和职业路径;
阶层流动:成为打破原生阶层壁垒的重要通道(如高考);
效率需求:工业化社会需要快速识别和培养特定领域人才。
说到这讲个故事。
我有个同学,大学从重庆跑到吉林师范读书。
他从高中就非常笃定地选择了教书育人,也一直在从事老师这一职业。
他教的是中学《道德与法治》,同时也担任班主任。
上学的时候有次跟他聊天,他表达了对他身高和长相的忧虑。
我觉得他是强大的。因为他最后能把这份焦虑换成动力,变成一份对社会和对学生的热爱——他教学生做正确的事,教学生自信不懦弱,教学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但是他没有教给学生,这个社会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美好的未来。
他是通过高考和中学的考核,层层筛选后当的老师。
他忘记告诉学生,他毕业后没有学校要他,理想的学校和母校拒绝了他,最后机缘巧合才到现在的学校当老师。
我这个朋友,是想让他的学生都考上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的,所以有时候活得比学生家长都累。
后来有一天,他作为新班主任向校长反馈了他的担忧:有个别孩子就是不好好学,确实管不了了,怎么办?
校长一段话,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也把他打回了高考后填志愿的那一刻:
“你知道教育改革,中考马上要分流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重点高中,甚至不是所有的孩子能上普高。更不要说本科大学了。人人都想当白领,谁去开出租车?谁去餐厅洗盘子?谁去当环卫工人?有灵性的学生,能抓就抓,抓不了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庭的选择,跟你也没关系。不要自责,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这段话让他压抑了一段时间,跟我们也少有的喝了几杯酒,吐露过他的心声。
但是要不说学师范的这么多,他能经过筛选成为一名老师呢。
后来他也释怀了,明白他也是这么筛选下来的。现在社会资源越来越少,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凭什么他能让他的学生不经历这些筛选?
这不是社会的毒打,这是现实。
现在我们越来越倡导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筛选在向育人的角度倾斜。
毕竟越来越文明的社会,筛选需要育人作为基础,育人需要筛选作为激励。
我想,只要社会阶级和社会分工还在,教育的筛选本质就不会失去。
也许只有在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教育才能实现以育人为本吧。
Copyright 2023少年文武堂版权所有本站关键词:国内夏冬令营、国际夏冬令营、假日亲子营、团队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