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16 浏览次数:66次
教育是什么?是关乎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关乎教育发展的基础问题,也是研究教育、践行教育、关注教育群体需要刨根问底的共同问题,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对“教育是什么?”有过持续的思考与进阶性的追问,本文分享“教育是什么”的个人思考,供大家参考。
01
教育,教己育人。
···
教与育,两个字代表各自的意思,也有其共同的意义。教育,一个词,指向多主体、多内容、多方式、多目标和多评价,同样也是多需求的。
一般情况下,大家潜意识认为教育是“输出”,是“给予”,是“单向”的。所以,父母、教师、长辈、领导等所谓教育者们,对孩子、学生、晚辈、部下就有“严肃”“威严”“讲解”“施舍”等态度、状态、方式和认知。
教育,教己育人。对教育有这样的解读,是笔者基于平等与成长的理念来理解与诠释教育。
教育的平等理念是教育的根基,没有平等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或者说不会有现代教育。教育的成长理念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没有成长,教育就没有价值与生命力。
教育的平等理念,就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原动力的底层逻辑,也是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方向,即: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美好愿景。教育的平等指向教育为了人,为了所有人,包括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教师、长辈、领导,乃至于同伴和作为被教育的子女、学生、晚辈、部下乃至于同伴。正因为教育平等理念,才呈现出教育本来的现象,那就是教育有单向的输出与输入,也有双向或多向的输出与输入,同时还产生交流与碰撞、交汇与研讨、质疑与解惑,这也是教育产生教育价值与教育真实发生的美妙之处。
基于教育的平等理念,教育针对教育者来说,先教育自己,然后才是培育别人或者说教育自己是为了更好的培育别人。
教育的成长理念,是基于人的客观生活状态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生命、生活、生存与成长如影随形,只要人还有生命、生活与生存,就会有成长,反之,人如何没有成长就标志着其生命、生活与生存不复存在。
假如以上推理有一定道理,那么,人的成长就是每个人生命、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必需品”。教育相对于教育者来说,理应是先教育自己,再培育别人或自己与别人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的成长性是基于所有人,包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
教育,教己育人。可以从教育时间与空间思考;也可以从教育内容与方式思考;还可以从教育目标与评价思考。笔者认为,从认识教育本质,从认识教育相关主体的价值与定位,去思考教育,那么,教育,教己育人的理念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02
教育,教人求真、求善、求美。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出自陶行知的《百侯中学校歌》。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教育家,他的成就很多,包括教育在内方方面面。笔者认为陶先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为世人树立了“知行合一”的榜样,虽然从教育领域入手,但不限于教育。研究、主张、倡导、推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或者哲学理念的人很多,有政治家、有教育家、有科学家、有文学家、有企业家等优秀群体,还有普通家长、教育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实践者、社会各界人士等平凡群体,但像陶先生这样以身示范这一理念的人,还是“寥寥无几”。这点就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坚信自己的教育理念与主张,而且是用自己人生的全部来践行与证明自己的教育理念与主张,这就是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也是陶行知先生为教育与教育者的“求真”所做的表率。
大家普遍认为“求真”是德育范畴,笔者认为“求真”更应该是人与社会的基石性的价值共识和人追求所有的价值、知识、能力与愿景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一基石性的价值共识,教育就失去其真实价值与意义,这个价值与意义关乎人类文明,关乎社会发展,关乎教育走向,关乎人的成长,等等。
“求真”看似是必须的,做起来,好似没有什么“难点”与“技能”,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可现实中,教育的“求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乐观”,好多“伪真”现象并不是少数,而且对教育的伤害与考验还在持续“产生”。
“求善”“求美”是教育在“求真”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教育“求善”、“求美”的前提与基础是教育的“求真”,没有教育的“求真”,教育就不存在“求善”与“求美”。没有“求真”为前提的“求善”“求美”,那这个“善与美”就伪善与假美。从这个逻辑来说,教育的“求善”与“求美”就是“求真”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
教育的“求真”“求善”“求美”可以理解为不同维度的价值追求,也可理解为同一维度价值的进阶式目标,还可以理解为教育目标不同内容的外显形态,但最终还是回归育人,人与社会的必然状态及价值归位,那就是走向人与社会的“真、善、美”的大同世界。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价值愿景。
教育无论如何发展,最终将走向人与人类的求真、求善、求美的境界。
03
教育,给人更多的可能。
···
笔者曾经专门写了篇《教育,给学生更多的可能》小文章。本文做了一点修改,把“学生”改为“人”。这里的“人”,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教师、家长、成年人、长辈等所谓教育者,学生、孩子、未成年人、晚辈等所谓被教育者,这些都是因为社会分工与职责的维度来界定。如果站在“学习者”“成长者”“生活者”与“生命者”的维度来理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没有明确分界与划分的。因为每个人随时随地都会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转换,有些时候是“教育者”,有些时候是“被教育者”,有些时候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
教育,给人更多的可能。是对教育作用予以适宜与恰当的定位,建立在教育作用的有限性,建立在教育作用的基础性,建立在教育作用的转化性,建立在教育作用的直接性,等等。
教育,给人更多的可能。指向教育功能的不确定性,教育对人的生命、生活、生存帮助的不确定性,教育对人的成长的不确定性,等等。同时,也给予教育对人,对人类,对社会有着极大作用的肯定,这个肯定用“更多”予以表达。
教育,给人更多的可能。简单地看,好似把教育价值、功能、意义与作用“弱化”。笔者反而认为,教育,给人更多的可能,是还原教育真正价值、功能、意义与作用,这样对教育更加客观、科学定义。如果,有更多的人都认可教育只能给人更多的可能,或许,教育会迎来更多的机会与希望,教育会给社会、给人带来更多的帮助与支持。因为,教育的规律性会被更多的人看见、认可与遵循。
教育,给人更多的可能。应该成为每位与教育相关的人对教育的基本共识。
04
教育,需要有序有度有效竞争与评价。
···
不同场合,我们经常会讨论教育需不需要竞争,教育需不需要评价,或者说,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竞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评价。这些讨论对教育研究、理解、实践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于教育竞争,教育评价的讨论,有点类似于教育要不要应试,应试成绩是不是成绩等问题。
教育,肯定需要竞争、需要评价,这是无需质疑与研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是教育需要什么样的竞争、需要什么样的评价。
教育,需要有序有度有效的竞争。有序指向教育竞争的规范、秩序,不至于陷入没有章程、章法的混乱;有度指向教育竞争的适宜、适时、适当、适合,而非盲目、盲从、盲信、盲行的无度;有效指向教育竞争的效果、效率与效益,而不是为了竞争而竞争,进入无知与无奈的“剧场效应”和“内卷式”的比拼与争斗。
教育,需要有序有度有效的评价。有序指向教育评价的方向,教育评价的内容,教育评价的方式等方面。目前关于教育评价的研究,更多的聚焦于教育评价的“有序性”,各种教育评价标准研究,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甚至于有点过多过偏过狭;有度指向教育评价要根据教育的特质,教育的条件与环境,教育的学段与内容等因素去思考,而不应该陷入评价越细越好,越标准越好,越量化越好的“假设美好”理想状态,教育评价有度至少考虑,教育能不能与要不要这么“精细、精准、精确”,要考虑教育具不具备与可不可能达到研究者与管理者提出的标准与要求;有效指向教育评价的效果,教育评价政策出台、专业研究、组织实践的各主体方,不能只从“要不要”“应不应该”“评什么、如何评、谁来评”的评价设计、过程等工作性方面考量,而要从教育评价实施后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没有“效果”的维度进行考量,不考虑教育效果的评价,是不负责,教育评价就会出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象。
教育,过细、过多、过度的竞争与评价是当下教育应该引起警惕的现象。教育,需要竞争与评价,但需要有序有度有效竞争与评价,而不应该是无序无度无效的竞争与评价。
05
教育,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心中依然向往诗和远方的美好。
···
教育需要理念,教育需要向往,教育需要愿景,教育更需要美好等。而教育在此基础上还有更多的现实性难题与困惑。
教育,目前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诗情画意式描绘教育美好;一种是腰酸背痛式表达教育平凡。
诗情画意式一般是非真正一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他们对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策略,教育的现状等方面,都充满着美好的向往。他们对教育,对教学,对教研,对校长,对教师,对家长,对学生,对课程,对课堂,对活动,有关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充满激情,都满怀希望,都创设好词好场景好演讲,都给出看似花团锦绣的好办法,等等。
腰酸背痛式一般是一线教育实践者、研究者、管理者,他们对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策略,教育的现状等方面,都充满平凡的无奈。他们会觉得教育政策出台太多,变化太快,不知道与教育教学现状如何对接;觉得课程、课堂、学生、环境、家长、社会与评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让他们不知所措;觉得教育理念、工作要求、工作精力与时间完全不在同一维度,让他们难以完成与适应;等等。
这两种现象,或许都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就像包饺子一样,一会儿是用“诗情画意式”的美好向往做饺子皮,用“腰酸背痛式”的平凡无奈做饺子馅,外表光鲜,而味道不昨地;一会儿用“腰酸背痛式”的平凡无奈做饺子皮,用“诗情画意式”的美好向往做饺子馅,外表粗糙不堪,而味道鲜美。
教育,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心中依然向往诗和远方的美好。这是教育的样态,也是工作的样态,更是生活的样态。
Copyright 2023少年文武堂版权所有本站关键词:国内夏冬令营、国际夏冬令营、假日亲子营、团队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