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是游子归乡、全家欢聚、团圆美满的好日子。
在这个即将团圆的日子里,为大家推荐一些有关于中秋的民俗、传说、古诗词,家长可以边赏月边把这些讲给孩子听。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逄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后羿归来,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的身影呼唤爱妻,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便世代相传了下来。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汉朝西河人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犯了错误,仙人就将他贬到月宫砍伐桂树。但这桂树随砍随合,几千年来,始终无法被完全砍光。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被称作"玉兔"。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其药为蛤蟆丸,服用药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了月亮的代名词。古时,文人写诗作词,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如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代表月亮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钟无艳,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便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代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也有观潮的记载。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彩光闪耀,此为中秋再添一景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所写的谜语。猜灯谜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灯谜的意义也很深远。灯谜分为文字谜和图形谜两种,字谜多见于南方,图谜则多见于北方,其中周至县的灯谜是我国现有的古老灯谜之一。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但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中秋节,家家都要吃月饼。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物,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清咸丰年间《顺德县志》载:“八月望日,尚芋食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没有小螺,肉质肥美,是食田螺的佳期。广州民间,不少家庭都有中秋食螺的习俗。中秋宴俗,古时以宫廷最为精雅。明代宫廷中秋讲究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上,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它时鲜福建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因此时鸭子肥壮,多以槟榔芋与鸭子一同烧制,味道独特。台湾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这成为了当地中秋的特色。广西、云南的仫佬族,在八月十五买饼杀鸭,欢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