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小陈(化名),向他求助:“要怎么做,才能逃离母亲的魔爪?”小陈自小父母离异,被母亲一手带大,从她记事起,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一直以来,她凡事都按母亲的意思来,稍有不慎,就被责骂。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小陈刻苦读书,名校毕业后也有份不错的工作。可当她看着母亲人前人后地夸赞她,又觉得自己不过是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为了摆脱高压的日子,小陈在李松蔚建议下,暂时搬出了家。微博超话#养孩子什么最重要#中,有不少网友也有类似经历。
大家纷纷吐槽:父母眼里,你的心情、价值、尊严都不重要,他们最在意的是考试考多少分,上班赚多少钱。
作为母亲,我也时常思考这个问题,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才算重要。直到我看了顶级育儿专家沙法丽•萨巴瑞的《家庭的觉醒》,才恍然大悟。
承认孩子的自主性,肯定孩子的价值,去爱孩子本身,才是家长最该做的事。
作家毕淑敏曾说: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身上确认自己的存在。孩子不是父母人生的副本,更不是父母手中的提线木偶。他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哪怕这个体验是经历坎坷,遭受质疑,绕点远路。早晚盯着读书写作业,结果孩子完全丧失了求知的欲望;担心孩子找不到好工作,便强行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安在孩子身上;我们一边抱怨孩子长不大,一边又恨不能当他一辈子的保护伞。他发现,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并非孩子本性脆弱,而是父母的过度干涉。武志红说:一个人的脆弱,很少是被宠出来的,大多是幼时被情感忽视造成的。看到这里,你或许会问:我们正是因为太重视才关心则乱,怎么能是忽视呢?这里所说的忽视,指的是父母没有看见孩子是个完整又独立的个体。养育孩子,最关键一点,是培养起孩子的“自我意识”。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关于未来,自己得有打算;追求理想,要有自己的规划。15岁的杰克,酷爱打高尔夫球,并梦想将来成为一名职业赛手。一次,他和爸爸去找教练练球,杰克和教练就使用哪根球杆起了争执。见二人争论不休,爸爸忽然问杰克:“这是谁的比赛。”杰克一看爸爸站在自己这边,得意地拿起球杆进入赛场。意识到这点,他马上去找教练请教了一番,弄懂了很多专业知识。想必不少人会急着替孩子做决定:听教练的,别自作主张。可那样一来,孩子首先失去了做决定的勇气,其次错过了一次挫折教育,最重要的是,他丧失了一种体验。
想起媒体人@刘娜的一句话:
“孩子的使命,是走出父母的城堡,在亲历风雨中,在实战教训中,在失败试错中,在自立自信中,成为健硕的大人,构建自己的王国。”
看见孩子,把主权还回去,才能养育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豆瓣小组“社恐集中营”里,网友@小田,谈起过自己的经历。他坦言自己胆小懦弱,最怕别人生气,从不敢为自己争取什么。读初中时,他本想学门乐器缓解压力,可刚和父母一提,就被父亲斥责“不务正业”;好歹熬到大学,他想学服装设计,可母亲又说:“男孩子学这个,简直是没出息。”等到找工作几次被拒后,爸妈又跳出来火上浇油:“你自己根本不行,还不如托关系找人。”从小到大,他听不到父母的一句肯定,也渐渐认定自己没有价值。
评论区里,不少人安慰他,但更多人在诉说自己的不幸。
“我想穿漂亮裙子,母亲说我招蜂引蝶,不知羞耻;”
“我考试发挥失常,爸妈说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
“我跟着视频学做菜,妈妈说我笨手笨脚”。
原来,竟有这么多人,常年生活在父母的指责中。
“来自父母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很多时候,人能扛住任何一种失败,却受不了来自父母的打压。你的一句“很差劲”,在你看来是激励,可在孩子那里,却是在他心里埋下一颗有毒的种子。这颗种子,随着他的成长生根发芽,早晚有一天,长成荆棘,布满心田。比如一个人,已经是很成功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很差劲,所有的成就不过是侥幸。“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我们要做孩子温和的领路人,而不是拿着鞭子,用贬低和斥责抽打孩子稚嫩的心。
少一点挑剔,多一点鼓励,孩子才能自信自强,自立自爱。
过于害羞、过于早熟、过于冲动、过于散漫、过于不上进……是在一次次与“理想小孩”的比较中,是一次次用你的完美标准审视后。听闻同事孩子考了班级前三,一想自己孩子还在中游晃荡,觉得孩子“过于差劲”;见别的孩子钢琴十级,再看看自己孩子啥也不会,觉得孩子“过于平庸”;自己是985硕士,可孩子连个本科也没考上,觉得孩子“过于失败”。我们眼睛盯着孩子的外在表现,心里想着他应有的成功,却忽视了孩子本身。可眼下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又有多少父母扭曲了这份“爱”。母亲带她前来就诊,可不管沙法丽怎么询问,斯凯拉就是低头不语。“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我明明已经进步了,可妈妈还是不满意。在她心里,成绩远比我重要,我活着,难道就是为了给她考第一名吗?”“父母的许多爱,其实是爱自己,只是伪装起来成了爱孩子。”看重成绩而无视孩子的辛苦,只想让孩子争光而忽略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梦想强压给孩子而不管他喜不喜欢……孩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他不应被父母用以证明自己,更不应替父母去实现大人们的愿望。比起成绩、才艺、外界的赞美、社会上的地位,孩子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感受孩子的心情,懂得他的追求,体谅他的辛苦,明白他的心意……哪一样,都比关注成绩更有意义。
我们要爱的,是孩子这个具体的人,而非他为我们带来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