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育学》: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5-04-20   浏览次数:42次

人人都应学点《教育学》,人人都应懂点《教育学》。将与大家一起走进《教育学》,了解它,学习它,理解它,应用它,相信会有收获。 《教育学》一般分为《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那么先从《教育学原理》开始学起。
 第二章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什么是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育是老一代向新一代传递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参加生活和从事为保证社会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劳动”《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作为一个活动或过程,教育可能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私人的或公共的,个人的或社会的,但是它总是在用一定的方法培养各种倾向(能力、技能、知识、信仰、态度、价值及其品格特征)。”

以下是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思维导图:

教育的产生

神话起源说:教育由神创造,目的是体现天神意志,如宗教及朱熹观点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

心理起源说:孟禄提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等主张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教育未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无专门机构和专职教师,内容为生产劳动技能和生活习俗,方法是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

古代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中国商代出现学校,有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的官学体系,教育内容为 “六艺”;古希腊有斯巴达尚武教育和雅典崇文教育

封建社会教育:中国汉代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建立完备封建学制体系,教育内容以 “四书”“五经” 为主;西方中世纪教会控制教育,教育内容以神学为主

近代社会教育:国家重视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思想兴起,教育内容增加自然科学知识,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职业教育出现

现代社会教育:具有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等特点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概念

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活动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社会教育方面:人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在观赏展品、体验科技设施、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受到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博物馆里,通过观看历史文物和相关的文字介绍,人们能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这是一种社会教育。参加各种公益讲座、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讲座、健康知识讲座等,也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这些活动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

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比如,父母教导孩子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这是品德方面的教育;教孩子如何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生活技能,也是家庭教育的内容。此外,家庭中的文化氛围,如家庭成员阅读书籍、讨论时事等行为,也会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方面:这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从幼儿园到大学,学校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例如,在小学阶段,学校开设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美术等课程,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通过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狭义的教育概念

定义: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

目的性明确:学校教育有着清晰的教育目标,这些目标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例如,小学教育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和初步的社会认知等;中学教育阶段则侧重于学科知识的深入学习、思维能力的拓展以及价值观的初步形成等。

计划性强: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进度是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的。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的编写,再到教学日历的安排,都体现了这种计划性。例如,在中学的物理课程教学中,会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不同的物理知识模块,如力学、电磁学等,并且对每个模块的教学课时、教学方法、实验安排等都有详细的计划。

组织性严密:学校有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来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包括班级组织形式、教学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例如,在班级中,有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各科教师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活动,学校的教务处负责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教学计划的实施,总务处负责提供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等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