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叛逆”你才能成为好父母!

时间:2022-05-06   浏览次数:342次





全文2261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qzlgzs)。
图片


家里有个叛逆的孩子是什么感受?许多家长对此叫苦不迭:


“一点都不听话,你说一句他能顶十句,把人气死。”

“跟我们没有话说,成天抱着手机,要不就是躲在房间不出来。”

“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不想和他吵架,但有时候真忍不住······”


绝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一段“叛逆”的时光:不听父母话、和父母唱反调、不好好学习、沉迷网络世界······


家长往往对此束手无策,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


面对孩子的叛逆,从行为表面入手,跟他硬碰硬、发脾气、讲道理、哄着,几乎都是无用的。


对家长来说,最主要的是,找到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才能在不破坏亲子关系的前提下,更好地帮助孩子,同时也能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实现亲子共同成长。


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孩子的叛逆主要有以下3种原因:




01

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寻求独立自主


养过孩子的家长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到了2岁左右,就变得不太听话了,经常因为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


这是因为孩子2岁左右,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能够分辨出“我”和他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做事特别强调自己动手,不喜欢别人帮他做;


物权意识萌芽,很在意自己的东西,不喜欢别人碰;


“不”字当头,什么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这其实是好事,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标志


对待这个时期的“叛逆”,家长要允许孩子说“不”,可以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既给了孩子行为的界限,又能满足孩子自己做主的需求。


此外,安全范围内,家长不妨允许孩子独立尝试和探索,不要总是帮他做,或者限制他,孩子的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2岁左右,这种类型的“叛逆”在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达到顶点,特别强调自己的感受、个人隐私、自己做主的权利,渴望被父母尊重、平等对待,以及得到更多的自由空间。


因此,如果这时家长还是秉持之前的教育,简单粗暴地命令、责骂、控制孩子,必定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反抗。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所说:


“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感到愤怒。”



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要懂得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把孩子看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人,注意沟通的语言和态度;


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逐渐放手,给他更多的自由空间去认识自我,和自己相处。


不管是2岁左右,还是青春期,孩子表现出来的叛逆行为背后是反抗权威、渴望独立自主的成长需求。


家长要能够理解,适当满足,这样孩子才能在日常生活的锻炼中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


02

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有一类孩子,他表现出来的叛逆和行为本身无关,而是要和父母对着干:


爱顶嘴,你说一句,他要说10句;
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你要他做什么,他就是不做。


这时候,孩子的叛逆针对父母,反映出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亲子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于是孩子只能通过不配合、唱反调,来提醒父母做出改变。


比如有些家长,很少陪伴孩子,也不会表达爱和关心,亲子之间没有建立起紧密的依恋关系。


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对孩子批评、说教,就容易激起孩子内心长时间积攒的怨气和委屈,不服管,甚至上升到吵架、争执。


孩子“叛逆”背后,隐藏的是对父母爱和关注的呼唤。


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增强陪伴,多给孩子爱和关心,而不是只埋怨孩子态度不好、光从孩子身上找问题,就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