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446次
前几天和闺蜜聊天,谈到教育孩子时她感慨道:
“我们小时候,父母也没怎么管,照样学习长大,现在的孩子可真难教。”
其实,孩子始终是孩子,不同的是父母。
康德曾说过: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不能自我主宰的孩子,是很难从“他律”走向“自律”的。
孩子不自律,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
尤其是下面6个教育习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习惯一:
是“陪着”,还是“伴着”
前段时间,河南的7岁男孩小曹,在网上火了,并且得到了人民日报的点赞。
去年的小曹,还是个奶呼呼的小胖子,爸爸决定带儿子跑步。
一年下来,小曹也从“3公里40分钟”,实现了“3公里15分钟”的提速,“小胖子”变成了“阳光小男孩”。
爸爸表示,在此期间,孩子有过哭闹、想过放弃,最终,在他的陪伴下都完成了。
看过这样一句话:每天高质量的陪伴,半小时远胜于一天。
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如小曹这般幸运,能得到父母真正的陪伴。
有的父母,身在孩子旁,心在手机里(工作上);
有的父母,只是名副其实的“衣食父母”。
父母的世界,很大;而孩子的世界,只有父母。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在无声的呼唤着父母的关注。
孩子是否能从“他律”走向“自律”,高质量的陪伴,是第一道关。
陪伴在质,不在量。
哪怕每天抽出10分钟,对孩子全身心的灌注,一年下来,孩子也能集齐一整“桶”的爱,去滋养他们的信心与坚定、专注与果敢。
习惯二:
是“安排”,还是“商量”
前两年暑假,我都会提前打听,给孩子报一些培训班,大多都会挑一些我认为对未来、对学习有益的课程。
然而,不仅效果不太理想,而且冲突不断。
有了这几年“出钱出力不讨好”的经历,今年我决定“躺平”,先让他自己拿主意。
没想到,孩子想的正好与我想的不谋而合,我再三确认、带他试课,再报名。
2个月的课上下来,几乎没让我操什么心。
自然,孩子也有沮丧、耍赖、喊累的时候,不过,相对于我强加给他的,他能更快的回到正轨。
有位作家曾说过:
“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上、感受上。
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的尊严上。”
感受到尊重,是一个人行动力的源头。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自律,而是缺乏自律的动力。
所以,请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尊重。
让他参与到家庭、生活的管理中来,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形成自我负责的闭环,而不是“我为你好”、“我安排你做”的填鸭。
是“说道理”,还是“重行为”
“跟你说了多少次,用完的东西归回原处”;
“学习不好的孩子,也没有好未来”;
“能不能不要再磨磨蹭蹭了”;
……
是不是时常感觉:孩子越大越难教,很多小事,说了无数次,他们既不听,也不做,就像故意跟你做对。
其实,不是的。
这是我们的“说教行为”陷入了“超限效应”。
在人的心理上,如果受到过多、过强,或时间过长的外部刺激,便很容易产生本能的逆反。
道理很简单,如果仅仅用“说教”,就能影响一个人,那么,便不会有那么多教育冲突了。
有效的教育方式是,用“做”代替“说”。
需要掌握的原则是:
我们心甘情愿做的事,便用行动做给孩子看;我们不愿做的事,便用“结果”让孩子去体会“后果”。
比如:
随处丢弃的玩具,下次再玩时,自然是找不到的;
磨磨蹭蹭上学迟到,自然要遭到老师的“处罚”……
彼时,再用简单的道理与耐心的讲解,让孩子体会到“自律”的好处。
是“权威式奖励”,还是“平等式激发”
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习惯用这一招:
“把这3页写完,就让你看30分钟电视”;
“再读5分钟书,妈妈就带你出去玩”;
“坚持一周叠被子,奖励你10块钱”;
……
毫无疑问,孩子也是“勇夫”中的一员。
Copyright 2023少年文武堂版权所有本站关键词:国内夏冬令营、国际夏冬令营、假日亲子营、团队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