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2022-09
28


孩子的世界无小事。


但是大人却很容易因为孩子还小,就随意地对待他。

生活中,最常见的一幕:孩子一脸天真地对大人说着什么,却被三言两语搪塞过去,或者大人玩着手机,面无表情,留下孩子眼睛睁得大大的,期待着父母的回应。

对于孩子而言,你每一次积极的回应,都能让孩子倍感幸福,尤其是下面这三件小事



01

积极回应孩子的提问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样的时期,脑袋里会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追着父母提问:

为什么会下雨?
为什么要刷牙呢?
人为什么要死呢?

图片
有的问题甚至让父母哭笑不得,英国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3~8岁的孩子,平均每天要提出73个问题。

面对孩子的提问,很多父母失去了耐心。其实这种好奇心是一笔财富,父母对待孩子的问题的认真程度,直接影响了孩子好奇心的发展。

当孩子喜欢东问西问的时候,是父母最需要耐心的时刻。

孩子对生活中各种知识的好奇,如果得到了理解和鼓励,孩子会更加热爱观察和思考,他才会接着提出新的问题。

相反,如果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提问非常敷衍,有的甚至是嘲笑,孩子好奇心没了,喜欢思考的热情也被磨灭了。
图片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有的父母可能说,孩子的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

其实,这并不可耻。向孩子坦诚,并且主动和孩子一起学习来获取答案,这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02

积极回应孩子的感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对妈妈说:“妈,我腰疼。”


妈妈会直接回一句:“小孩子哪有腰,我看你就是闲的!”


在大人的认知里,孩子的感受要么是不存在,要么是虚假的。


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作者提到这样一件小事:


十二岁卡罗尔,最喜欢的表姐在这里和她一起度过了一个暑假之后要回去了,不幸的是,她的妈妈对卡罗尔的悲伤一点也不理解。


卡罗尔:“苏茜要走了,我又要独自一个人了。”


妈妈:“你会找到别的朋友的”


卡罗尔:“我会很孤独。”


妈妈:“你会好起来的。”


卡罗尔哭了起来。妈妈也失去了耐心:“你都已经十二岁了,还这么爱哭。”


卡罗尔狠狠地瞪了她妈妈一眼,然后就跑回自己的房间里,关上了门。


小孩子的烦恼虽然小,但是痛苦却是真的。


家长看来都不算什么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也许非同寻常,这些微不足道的困扰足以击垮一个孩子。


在这些孩子眼里,最重要的不是大人给这些事贴上对错的标签、输出很多教育的大道理,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感受被大人看见并理解。

图片

很久前,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女士坐在地铁站过道内哭泣,工作人员发现后上前询问,结果她一直不说话。


这位工作人员一直陪着她,安慰她,中途温柔地摸了摸她的头,没想到她一下子情绪崩溃,抱着工作人员奔溃大哭。


你看,即使是成年人,对身边人,甚至是陌生人的理解和同情都会十分感激。


我们对孩子,更要多一些对他们感受的理解。


著名作家卡森麦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童心会萎缩,一辈子都像桃核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


懂得认真回应孩子的感受,就是在呵护孩子的心灵。



03

重视孩子在意的小事


看过一件很感动的故事:


有个妈妈带着骑着滑板车的两岁多的孩子在外面散步,路过一家洗车店,看到洗车师傅正在洗车,孩子问妈妈:“他们在干什么呢?”


妈妈说:“在给汽车洗澡。”


孩子灵机一动,跑过去跟对正在洗车的老板说:“叔叔,能给我的车车洗澡吗?”


2022-09
21



投资教育是我们永久的命题。道理谁都会讲,但一旦到了实践中,我们一个个都败下阵来,还不忘拿一套说辞来搪塞。


今天,小编将这段话分享给各位老师、家长和学生,与大家共勉!


图片


1

致父母!我们共勉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


你在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方面收获,孩子的教育时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孩子优秀了,你留钱做什么?孩子不成器了,你又留钱做什么!


2

致孩子

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你不要心生敌意,反而要心怀感激。因为,只有负责的老师才会顶着种种压力和风险,去苦口婆心或大动干戈地管教你。


他期待你成才变好,才如此出力不讨好。这是传道授业的悖论,也是为人师者的深情。


3

致家长

只有负责的老师才管学生!不指望每个学生都懂这个道理,因为他们毕竟还只是个孩子~


但是希望每个家长都懂这个道理,因为你们毕竟不是孩子了!还要告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负责、公正、认真的老师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啊!


4

致老师

当老师的你,生命中会遇到很多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对你而言,只不过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你却是他生命中遇到的有限的老师。你将是开启他万千世界的人,若爱,请深爱;若教,请全力以赴。


5

致最好的教育

相互理解,彼此支持,三剑合一,家校共赢!


在这世界上,老师与家长本应该是最能互相理解的人,我们的唯一心愿,都是为了孩子。


因为孩子,我们紧密相连;因为孩子,我们共同奋斗。


还记得一位妈妈曾经对孩子说的一番话:


孩子,妈妈希望你能够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她能用眼中的光彩引领你前进,她能用灵魂中的爱促进你成长。


在你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人生梦想的,是父母,为你启航梦想的,是老师。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深知,散漫的教育只会助长不良风气,盲目的宽容只会养出温室的花朵。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并济、奖罚分明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既管且教、严慈共体的。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


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

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合力。


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


愿孩子们能在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写在最后:


这个世上从来都没有不劳而获,孩子的学习靠自身,也靠老师和家长,若你读了本文受益,请转给家长和孩子。

2022-09
14

新学期,新的开始

家长不妨让孩子做好下面这10点

引导孩子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让孩子受益整个学期!

图片
01

早起半小时

做时间的富者

各位家长,从现在开始,每天让孩子早起半小时,整理好自己的房间,推开窗呼吸新鲜空气,打开嗓子读读想读的文章,为一天的学习蓄积能量。

02

勤于思考

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

成功的人往往善于思考和总结,他们能够将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积累下来,沉淀为思想的深度,在学习、工作中随时迁移,为自己所用,这就是记录的意义所在。

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孩子正处在想象力丰富的年龄,有极其丰富的想法和创意值得记录下来,积累多了,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图片

03

善用错题本
养成整理错题的习惯

虽然有些学生有错题本,但他们只是单纯地服从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他们不理解制作错题本的意义在哪里,误认为错题本就是抄录错题的本子,遇到了错题就记下来,但是却不会应用。

让孩子学会善于利用错题本,将平时容易犯错的知识内容掌握扎实,避免重复犯错,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解题经验和技巧,使自己的学习效率成倍提升,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04

适度使用电子产品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养成良好的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需要家长的共同努力。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不做“低头族”。

其次,对孩子想玩手机的诉求,家长也应适度允许

再次,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规则,规定时间和周期,让孩子遵守约定去执行。有些家庭每周会陪孩子一起玩一次电脑游戏,因为是一起玩,孩子并不会过分沉迷于游戏本身,而是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过程。

最后,重要的是孩子自身态度要端正,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图片

05

摆脱拖延症

培养时间观念

拖延症是很多学生存在的通病,如果每天都有事情拖到第二天再去解决,总有一天会堆积出问题,从而变得焦虑。因此,培养孩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非常重要

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今天的事情绝对不能拖到明天去做。

对待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先要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做事最好能够按计划行事,这样孩子也会在一天内做完该做的事情。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只有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孩子才会懂得珍惜时光。

06

列一张读书清单

坚持阅读习惯

坚持阅读是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孩子如果只掌握课本上的知识,那么知识结构难免单一。

看喜欢的课外读物能拓展孩子的视野,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认知、主动吸收知识,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学期列个新书单,孩子根据自己课外时间的多少,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切忌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十本,不如读透一部。


07
每周花点时间做喜欢的运动

空闲下来只想坐着瘫着躺着?那可不行!运动是孩子感受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坚持运动能带给孩子自律、自信、自强,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以及异于常人的定力和意志。这些精神都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提升自己。

刚开学,挑几样孩子喜欢的运动尝试一段时间,选择最适合身体条件的1-2项运动,约小伙伴一起出出汗,也是一个课余放松神经的好方法。

2022-06
09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疑问: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有些孩子名列前茅,有些孩子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每个孩子学习能力有差异之外,学习习惯也很容易拉开孩子间的差距。


良好的习惯受用一辈子,如果学习习惯不好,再聪明的孩子也会经常遭遇困难。


下面这5个坏习惯,看似不起眼,实则非常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01

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表现:过于依赖家长指导,遇到不会的题目,马上询问父母标准答案;大人不在他身边盯岗,他马上就开始三心二意。


我们都知道,对于低年级孩子,陪写是有必要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趁这段时间培养好习惯,往往最简单。


但问题是,很多孩子在父母的辅导中养成了依赖的坏习惯,没有独立学习的自主性。


一位妈妈曾经抱怨道:“小学前三年,我为孩子的学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孩子的成绩一直平平。”


她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没有学习的天赋。


孩子正在读三年级,写作业遇到难题不会自行思考或者翻书查阅,第一反应就是问妈妈,如果妈妈不在,他就自己使用搜题软件搜索答案。


孩子常常以为自己听懂了、学会了,可真到了考试的时候又做不来题。

图片

思维上的懒惰,造成了孩子学习上的落后,省去了思考的过程,对知识永远都只是一知半解,


这样的孩子并非不聪明,只是懒得学习、思考。


大脑总是越用越灵活的,如果小学阶段就懒于思考,当懒惰成了思维定势,后面的学习只会越来越吃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即刻的帮助,等于贬低了孩子的智慧。”


这句话对家长有警示作用,我们辅导作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第一时间直接给孩子答案,要有留白时间,利用启发式提问,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


当孩子体会到靠自己战胜困难的成就感,学习自信心也会大大提升。


 
02

学习时间不固定


表现: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什么时候写作业,全靠父母的催促和自己心情,总是以各种借口磨洋工和拖延,迟迟不愿意动笔。


孩子学习拖拉磨蹭是很多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导致孩子拖拉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对时间的认识不够,在任务面前的紧迫感不足。


想要在孩子作业问题上少操点心,我们就需要为孩子设置一段时间,专门用来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和任务。


设置的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


第一,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业?


很多家长常问:放学后,先玩还是先写作业?


对于自控力有限的低年级孩子,建议大家养成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再做其他事的习惯,毕竟放学后,在校的学习状态还在,写起作业来效率也会更高。


在孩子回家后,稍作休息之后,就让他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时间做作业。


做完作业之后的时间,就让孩子自己安排,当孩子早早地体会到完成作业的游刃有余,他对写作业这件事才不会排斥。


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孩子自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提高。

图片

第二,写作业需要多长时间?


孩子作业时间过长,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孩子的效率低下。


我们可以根据作业量,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比如:“这一页的数学练习,你需要在15分钟内做完。”并为孩子设置好闹钟。


这种提醒的方式看似简单,其实也最有效。


当任务有了截止时间,这本身就是一种督促。


孩子在做作业有一种紧迫感,既能提高速度,也克服了拖延。

 

 
03

做完作业不检查


2022-05
31


网上有句话很流行:养女儿费钱,养儿子费妈。


家有男孩,很难有省心的时候。

每天早上都从他跳啊、闹啊、叫喊中惊醒;沙发、床被他当成跳床来用;带他出门,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很容易惹出各种各样的麻烦。

跟男孩说话,基本靠吼。

不信你可以去儿童游乐园上观察,那些父母吼得最大声的对象,必然是男孩。

在男孩身上,似乎有着无穷的无处安放的精力。

他们最常见的标签是:淘气、调皮,精力无限,坐不住……

养育男孩,父母注定了要操更多的心。

其实,化解男孩身上的一些常见问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运动。

每个男孩都需要运动,这不是在说运动是男孩的专属,它对女孩的成长也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是男孩身上的一些特质,运动有时候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01
01

运动,让男孩更加专注


男孩最普遍的特点之一是好动。

你让他写作业、看书,他就是坐不住,坐在椅子上晃来晃去,东摸摸、西看看,无聊的时候开始拿尺子切橡皮玩。

有位教师朋友曾经开玩笑地说:“我们班上的小男生,文具盒里就没有一块完整的橡皮。”

男孩表现出的“不安分”,很多家长都把这当成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其实,好动不完全是注意力问题,而是精力过剩+好奇心综合的结果,这是男孩的天性。

男孩好动、注意力差,我们就应该顺势多让他多动。


《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更好的体能=更好的注意力。”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实验:神经生理学家查尔斯·希尔曼挑选了40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其中,一半学生体能好,一半学生体能差。

在测试中,同学们会戴着一个嵌有电极的类似泳帽的东西,帽子上面的电极用来测定脑电活动。

根据脑电图显示:体能好的同学大脑更活跃,为了完成一项指定的任务,大脑会调动更多的神经元参与进来。

换句话说,运动能使大脑做好准备,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使大脑能够更好的去学习。

比如孩子花半小时时间去运动,他就会有好心情安静地坐在课桌前全神贯注地学习,孩子的大脑也更有能力记住书中的内容。

所以男孩喜欢运动并不会耽误学习,多带着男孩在户外多跑跑、多动动,不仅麻烦少了,反而学习效果会更好,更能“坐得住”,记忆力、专注力更强。

02 
02
运动,让男孩情绪控制更好

做男孩父母会有这样的感受:儿子常常无理取闹,大发脾气,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依然幼稚,经常会因为生气而吵架动手。

似乎在同样年龄的情况下,男孩就是比女孩闹腾。

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在《男孩女孩学习大不同》一书中写过这样一则故事:

早上,在家中经历了父母严厉批评的兄妹两,到学校后,哥哥脑中的皮质醇含量依旧持高不下,因为他把争吵后的情绪压力积压在了脑中,这天上午,他可能什么都没学进去。

妹妹却可能很快处理掉情绪压力,因为她用语言对同学朋友倾诉了出来,所以同样是那个上午,妹妹却能学得很好。

这个故事不是劝诫我们对女孩的感受置若罔闻,而是提醒家长:

男性并非我们想象得那般坚强,他们对情绪和压力的处理常被压抑在了内心深处,而且受睾丸素的影响,男孩往往比女孩表现出攻击性、淘气。


正如古里安教授所说:“男性才真的是情感上相当脆弱的人,他不能像女性那样引导自己的大脑迅速处理好情绪,并将其转换成语言,而他的这种情感脆弱却有可能导致他当天的学习能力大打折扣。”

如何帮助男孩将坏情绪宣泄出去?

运动就是最好的渠道之一。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运动都是治愈内心焦虑的良药。

孩子可以通过运动把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压力释放出去,也能宣泄掉因激素变化而引起的躁动不安。

不仅如此,一项科学研究证明,运动能分泌人体所需的内啡肽,被称为天然的止痛剂,可以改善情绪,舒缓压力,能增强孩子的乐观和满足感。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长期坚持运动的人,往往看着更积极、更阳光。

 
03
2022-05
24

凌晨1点多,表妹突然打了语音电话给我: 

“要是找不到人哭诉一下,我怕我会想不开……” 
从她抽泣中夹杂着怨恨的语气里,我了解到: 
原来,她那个14岁的初二女儿,就在刚刚,爆粗口顶撞她,表妹夫还跟她大吵了一架。 
“你说,我怎么养出这样的白眼狼,怎么就摊上这样的老公?” 
当她抛出这两个问题时,坦白说,我很心疼,也很同情,但更多是思考。 
其实如果她能跳出来好好看一看自己平时和女儿、老公的相处,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图片

不会说话的孩子,是谁养出来的? 
表妹是个全职妈妈。 
自从女儿上五年级后,她就辞掉工作,化身为24小时保姆,整天围着家里人转。 
怕粗枝大叶、一根筋的妹夫越帮越忙,她很少主动使唤妹夫,什么事都自己亲力亲为。 
在家,她有绝对的话语权,虽然性子软弱,却处处要强,说话也很刻薄。 
看女儿放假在家不好好写作业,不是关心地询问,而是骂骂咧咧: 
“看你这废柴样,以后能考上好大学才怪,小心跟你老家叔叔一样,一辈子当农民。” 
要是妹夫护女心切,叫她别这样跟女儿说话,表妹直接“怼”回去: 
“就你只会指手画脚,有帮我分担过什么吗?不会做,就闭上嘴巴什么都别说。” 
好几次去表妹家做客,听她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的说话方式,多少有点受不了。 
而这次问题的爆发,还是跟女儿不学习只看手机有关。 
表妹一时气不过,指着垃圾桶破口大骂:“你要想成为垃圾,和你爸一样,我也没办法”。 
口无遮拦的一句话,瞬间引爆了妹夫和女儿的怒火: 
“有你这样说话的吗,太过分了吧!”
“X,说说说,整天就知道说,我看我爸就是瞎了眼娶到你,神经病!” 
知道女儿到了青春期,开始不服管,对父母说话也没礼貌,不客气,但表妹怎么也想不到,女儿的嘴巴这么毒,这样对亲妈说话。 
之前提醒过表妹,不要在女儿面前数落妹夫,也不要总说伤人的话。 
可她不当回事,我行我素,昔日种下的因,结出今天的果,不好怨任何人。 
的确,孩子说话不懂分寸、缺乏对长辈的尊重、没有教养,当父母的,肯定伤心难过。 
但想过没,谁给孩子做了错误示范;又是谁,让孩子误以为攻击、辱骂、贬低是正常的表达? 
童话大师郑渊洁说,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人。 
不会好好说话的孩子,身上一定有父母的遗传。

图片

会说话的孩子,世界总会善待他 
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威廉·艾利奥特有一句劝导: 
“在对一个淑女或绅士的毕生教育中,我认为只有一种智力开发是必要的,那就是精确而优雅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我们都希望世界能善待自己的孩子,却往往忽略正确引导孩子口中常对人说的话语。 
不会说话的孩子,容易激发别人的怒气,影响并破坏与人之间的和睦。 
相反,会说话的孩子,知道说话的分寸感,不仅体现了自身的修养,还给身边人带来温暖。 
前几天在小区测核酸现场,就遇到这样一个初中男孩。 
因为排队的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酷热之下,多少会口出抱怨和不耐烦。 
男孩主动掏出电动风扇,递给前面一位一直在擦汗的老奶奶,还不停安慰道: 
“奶奶,您用,这种天气确实很不舒服,您有带水吗,我这里有没开的矿泉水,您需要的话,给您喝。” 
旁边的另一个老人家也附和过去,跟男孩攀谈。 
虽然说的话题,男孩未必懂,但从头到尾,他都很认真听,积极回应。 
老人家唠唠叨叨说完一堆,他从不插嘴,或显得不耐烦,怕老人家说得累,还细心提醒: 
“爷爷,您要不先喝口水,再慢慢讲。听您讲这些东西,我又长见识了。” 
他的礼貌、谦和,让跟他接触过的老人家赞不绝口。 
还不忘打听他是哪一家人的小孩,这么懂事,这么会说话。 
当时见证全过程,我的确被这个男孩的高情商、好修养深深折服,更觉得他的“受欢迎”不无道理。 
谁都喜欢言语间能传递善意的孩子。 
既懂得体谅别人的处境,知道顾及别人的感受,让所有和他亲近的人都很舒服。 
如蔡康永所说: 
“你越会说话,别人就越快乐,别人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 
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就越多,你会越快乐。” 
的确,语言藏着情绪和温度。 
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感,不恶言相对,不指指点点,留下的,才有可能是成就自己的好评价。 
一个孩子会不会说话,决定了他后半生的造化。 
用词正确,谈吐干净,会说话的孩子,不管去到哪里,都能赢得世界的掌声和鲜花。 

图片

如何养出一个会说话的孩子? 
究竟怎么养出会说话的孩子? 
我想首先父母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和示范,让孩子感受到话语的温柔和力量。 
然后再通过科学地教导,一步一步提升孩子说话的修养。 
结合相关的研究和专家分享,我总结出父母们可以遵循的“3F”教养指南: 
1、Fact(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事实) 
《美国父母这样教孩子自立》一书中,作者举了这样的例子: 
一个美国男孩发现自己美术课上捏好的小泥人被同学弄碎了,气得很想骂同学一顿。 
这时爸爸反问他:“你的同学怎么说?” 
男孩仍沉浸在盛怒之中,就算听同学说自己不是故意的,也不愿相信,认为同学就是讨厌鬼。 
爸爸见状,安抚好他的情绪后,便引用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讲给他听,慢慢引导他应该听听朋友的表达和解释,不要急于下定义,否则会冤枉别人。 
其实爸爸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儿子懂得: 
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建立在学会倾听事实的基础上。 
只要听清楚、听明白,不把自己的意思、情感投射到别人身上,才能作出最准备的回应。 
所以,常常提醒孩子要先听后说,孩子才懂得说对的话。 
2、Feel(教导孩子觉察他人的感受)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小时候看到祖母在抽烟,心想这是不健康的行为,便脱口而出: 
“祖母,你每天吸2分钟的烟,就会少活9年。”
说完,祖母没有立即停止吸烟,反倒哭了起来。 
看到这一幕的祖父把他叫到一边,严肃教育了他,使他意识到:自己心直口快地表达,不是聪明,而是对祖母的伤害。 
自那以后,他说话都注意用词,常常体谅别人的心情。 
会说话的人,一定是能为别人着想。 
身为父母,要引导孩子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表达会不会冒犯别人。 
只有他开始觉察别人的感受,拥有同理心,他便知道该怎么说话。 
2022-05
18

 

“孩子今年上一年级,到了新环境,担心孩子交不到朋友、不合群”;
 
“孩子有些内向,老师反映他在班上没什么朋友,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
 
“孩子玩得好的那个同学成绩很差,平时爱调皮捣蛋,想劝孩子别和他玩”······

 

每个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基本都是和父母互动,上幼儿园后,开始学着独立与人交往,同伴关系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影响力逐渐削弱,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同学、朋友对孩子的影响日益显著。

 

人际交往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能收获良好的友谊,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他们对学校、集体的归属感也会增强,有益于学习。

 

也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先天的性格,或是缺少人际交往方面的引导,不懂得该如何正确与人交往,常常感到孤独、无聊、沮丧,不但不利于心理健康、社会化进程,学校对他们吸引力也随之降低。

图片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人际交往能力也是需要学习的,想要孩子收获健康、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下面这6条人际交往原则家长可以尽早教给孩子:

 
01

尊重他人、有礼貌

 

相互尊重、礼貌相待,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班级里,总会有一些孩子,不懂礼貌、不会表达,比如:言行举止粗鲁,爱取笑别人,动不动朝别人吼叫,甚至动手打人。

 

他们通常是老师们的重点“关心”对象,也让其他同学避之不及。

 

在孩子即将要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就应该教他基本的礼貌用语和注意事项,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

 

见面问声好,道别说“再见”,常把“谢谢”挂嘴边;

 

请别人帮忙时,要说“请”、“麻烦你了”;

 

给别人添麻烦,不小心碰到别人,及时道歉:“不好意思”、“对不起”;

 

不揭别人短,不对别人的外表评头论足;

 

别人说话时,不要打断,耐心等别人说完再说;

 

未经允许,不要随便碰别人的东西;

 

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主动打人,但别人故意欺负自己时,可以反击。


图片


 

02

遵守规则,不以自己为中心

 

《论语》中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堪称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


告诫人们:要懂得换位思考,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是善良、同理心强的表现。

 

有些孩子习惯了在家里什么都是以自己为先、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到了同伴交往中,如果不懂得调整,就很容易碰壁。

 

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经常三五成群一起做游戏、玩耍,有的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排队时插队、输了就耍赖、霸占着游戏设施不给别人玩······

 

时间长了,这样的孩子就容易被其他小朋友疏远、孤立。

 

没有人会喜欢跟任性、霸道、只顾自己的人玩耍。遵守规则,懂得为他人考虑的人,才会收获更多的喜爱。

 

家长平时不要一味纵容孩子,早点把这些规则教给孩子:

 

先来后到,不插队,输了不耍赖;


玩乐设施有限时,要和别人轮流玩,不能只顾自己;


做决定时,要考虑其他人的建议和意见,观点不一致时,要互相商量;


想和别人一起玩时,有礼貌地提出要求:“我们一起玩儿好吗?”“咱俩交换玩具行吗?”

 

从小教孩子遵守规则,考虑别人的感受,将来步入社会,他才会遵守社会中的各项规则,适应能力更强,人际交往更顺畅。

 图片

03

敢于拒绝

 

演员马伊琍在回忆对女儿的教育时,曾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女儿在幼儿园里跟同学一起玩过家家,“妈妈”和“宝宝”的角色本应轮流当,可是有的孩子总想当“妈妈”,非要她一直当“宝宝”。

 

女儿觉得心里很不舒服,但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马伊琍对女儿说:“你完全可以拒绝。”爱马却说:“我不敢。”

 

人际交往中,有些孩子从来不敢拒绝别人,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和自己玩了,即便不愿意,也会勉强自己去做。

 

不懂拒绝,不利于孩子收获健康、友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影响到自身的成长。

 

2022-05
11
前几天孩子养的小仓鼠死了,孩子伤心不已。

我和爸爸都很理解孩子的难过心情,所以看着孩子哭泣不已,想让她能够通过大哭一场发泄一下情绪,也许心里会好受些。

可是没想到孩子一哭就没完没了,半天也停不下来,后来爸爸实在受不了了,冲着孩子吵道:“别哭了,再哭小仓鼠也回不来了呀。”

可是孩子边哭边说:“我也不想哭,可是我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嘛,我觉得伤心嘛。”



其实,孩子此时无法停止哭泣,正是由于大脑里的“情绪脑”不受控制造成的。

01

什么是情绪脑?


情绪一词我们都不陌生,家里有孩子的哭了我们就会说“这孩子闹情绪了”,孩子笑了我们会说“情绪好起来了”,那么从“情绪脑”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人的情绪是由“情绪脑”来控制的。

在《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里,作者把人类的大脑分为三层:

最里面的一层是指控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机能的本能脑,因为它和爬行动物的大脑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又被称为爬行脑;中间一层负责人类各种情绪的产生,如悲伤、喜悦、恐惧等,被称为情绪脑;最外面一层是我们的理智脑,抽象逻辑思维等高级思维都是由理智脑控制的。



开头说到的孩子的小仓鼠死了,她的情绪脑就开始运行,让孩子情不自禁地开始流泪。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记忆的方式,正是情绪脑的运行特征之一。

换句话说,情绪脑的运行,会让人投入所有的记忆,就像那些事情正在重演了一样。当孩子情绪脑开始运行的时候,她就踏进了过去的某个时刻,重新体会当时的感觉,重新经历那个事件,就像往事重演一样。

02

情绪脑对人的影响有哪些?


从上面书中对情绪脑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人的喜怒哀乐都由情绪脑控制,可是,事实上不止人的情绪,包括人的学习、记忆、决策等重要内容,都由人的情绪脑所决定。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能很好地保护好孩子的“情绪脑”,孩子就能够很好地管理好自我情绪、成为拥有正面情绪的人。

通常智力水平都比较高的孩子,在情绪和理智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更能用理智控制冲动的情

这样说来情绪脑的原理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看似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情绪波动),跟美国(人的学习、记忆、决策等)没有关系,可是实际上却有可能间接地造成一系列的反应。



那么,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孩子的“情绪脑”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

举个例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很严厉的数学老师,每天上课都拿着一个竹子做的教鞭,全班同学没有一个没被打过。

有一次我忘记带作业了,老师气势汹汹地走到我的面前,狠狠地用他的教鞭打了我十下,打完我的手就肿了。效果很明显,老师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治愈”了我的“健忘症”,从那开始我再也没忘记过带作业。



可是问题来了,从那开始作业我是再也没忘记过,然而一上这个老师的课,我的脑子就开始短路,那种害怕又反感的情绪充斥着我的内心,无论我怎么努力,也无法喜欢上他的课,学习成绩自然是一降再降。

甚至多年后上了大学,有一次我做梦竟然还梦到这个老师怒气冲冲的样子,瞬间惊醒。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因为当时的体罚破坏了我的情绪脑

科学家曾经研究出这样一个结果:在我们大脑底层有一个杏仁状的结构体,我们称之为杏仁体,它是我们大脑负责“情绪”的中心,对我们判断恐惧信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如果你在某种情况下受到了惊吓,那么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杏仁体就会根据以往发生的情绪记忆,比理智脑更早发出信号,使得自己对接下来的“危险”本能地避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在这个老师的课程上无法集中精力听课这个现象了,因为我的杏仁体在我看到该老师时就给我发出讯号,让我本能地选择了自我保护,抵制关于这个老师的一切。

既然“情绪脑”对人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如此大的影响,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关爱和引导孩子的“情绪脑”,让孩子学会有效地、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状态呢?



03

如何保护好孩子的情绪脑?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冲动的时候,大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情绪脑”控制着人的喜怒哀乐,左右着人的学习和生活,可是“情绪脑”同时又很脆弱,极易被破坏,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有效地保护好孩子的“情绪脑”呢?

许孩子释放情绪


现实中有的孩子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大吵大闹,在这中间,固然不能否认一部分孩子是为了达到目的而用的哭闹手段,但还有一部分也确实是孩子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面对孩子哭闹时,很多家长就会用“严厉制止法”来逼孩子闭嘴,其实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损伤孩子的“情绪脑”。



脑科学家发现,情绪压抑是一种非常消耗注意力等心理能源的过程。情绪压抑能使人的大脑瞬间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再也没有力气和空间去做与学习有关的事。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适当发泄自己的情绪。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让你允许孩子无理由哭闹,而是要用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情绪问题。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第一时间要做的不是要求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帮助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



比如有的孩子不高兴,妈妈可以问:“你生气了吗?因为刚刚那个玩具没给你买是吗?”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有技巧性地帮助孩子调整情绪,这样才能让孩子懂得正确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为孩子的情感发育和情感认知奠定一定的基础。



做孩子的情绪疏导员


2022-05
06





全文2261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qzlgzs)。
图片


家里有个叛逆的孩子是什么感受?许多家长对此叫苦不迭:


“一点都不听话,你说一句他能顶十句,把人气死。”

“跟我们没有话说,成天抱着手机,要不就是躲在房间不出来。”

“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不想和他吵架,但有时候真忍不住······”


绝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一段“叛逆”的时光:不听父母话、和父母唱反调、不好好学习、沉迷网络世界······


家长往往对此束手无策,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


面对孩子的叛逆,从行为表面入手,跟他硬碰硬、发脾气、讲道理、哄着,几乎都是无用的。


对家长来说,最主要的是,找到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才能在不破坏亲子关系的前提下,更好地帮助孩子,同时也能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实现亲子共同成长。


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孩子的叛逆主要有以下3种原因:




01

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寻求独立自主


养过孩子的家长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到了2岁左右,就变得不太听话了,经常因为一点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


这是因为孩子2岁左右,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能够分辨出“我”和他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做事特别强调自己动手,不喜欢别人帮他做;


物权意识萌芽,很在意自己的东西,不喜欢别人碰;


“不”字当头,什么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这其实是好事,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标志


对待这个时期的“叛逆”,家长要允许孩子说“不”,可以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既给了孩子行为的界限,又能满足孩子自己做主的需求。


此外,安全范围内,家长不妨允许孩子独立尝试和探索,不要总是帮他做,或者限制他,孩子的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2岁左右,这种类型的“叛逆”在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得更为明显。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达到顶点,特别强调自己的感受、个人隐私、自己做主的权利,渴望被父母尊重、平等对待,以及得到更多的自由空间。


因此,如果这时家长还是秉持之前的教育,简单粗暴地命令、责骂、控制孩子,必定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反抗。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所说:


“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感到愤怒。”



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要懂得及时调整教育方式,把孩子看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人,注意沟通的语言和态度;


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逐渐放手,给他更多的自由空间去认识自我,和自己相处。


不管是2岁左右,还是青春期,孩子表现出来的叛逆行为背后是反抗权威、渴望独立自主的成长需求。


家长要能够理解,适当满足,这样孩子才能在日常生活的锻炼中真正成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人。


02

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有一类孩子,他表现出来的叛逆和行为本身无关,而是要和父母对着干:


爱顶嘴,你说一句,他要说10句;
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你要他做什么,他就是不做。


这时候,孩子的叛逆针对父母,反映出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亲子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于是孩子只能通过不配合、唱反调,来提醒父母做出改变。


比如有些家长,很少陪伴孩子,也不会表达爱和关心,亲子之间没有建立起紧密的依恋关系。


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对孩子批评、说教,就容易激起孩子内心长时间积攒的怨气和委屈,不服管,甚至上升到吵架、争执。


孩子“叛逆”背后,隐藏的是对父母爱和关注的呼唤。


如果父母能意识到这一点,增强陪伴,多给孩子爱和关心,而不是只埋怨孩子态度不好、光从孩子身上找问题,就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行为。


2022-03
30

亲爱的孩子: 

你好! 

首先感谢你的信任,昨天是你第一次向我敞开心扉。提笔写这封信的初衷,也是因为昨天你和老师诉说的你的很多烦恼: 
你说你明明有那么多同学,可当想倾诉时,却找不到一个人;
你说你喜欢前桌的女孩,可每次鼓起勇气想和她说话,都紧张到发抖;
你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讨厌父母每天不停的说教和逼问。 
你说你学习压力很大,你说你有很多梦想,但大人们只知道逼着你低头学!学!学! 
你觉得自己的天性被压抑,热情被消耗,想法被忽视,内心也不被人懂。 
你烦躁、郁闷、无助,你觉得自己的生命正在逐渐枯萎。 
你想要抗争,想要怒吼,却什么也做不了! 
看到本该眼眸明亮的你,如今眼里却写满秋草,老师真的很心疼。 
但我也理解你,因为你正在经历的,都是我们这些大人的过往曾经。 
听说你很喜欢最近网上很火的罗翔老师,那我今天就用写信的方式,把罗翔的这几句话送给你,希望能解答你此时的困惑: 
“人成熟的标志,不是积极张扬自己的权利,

而是不断地对他人有同理心”

“女孩可不可以剃光头?” 

这是罗翔在一个视频中抛出的小问题。 
他认为剃不剃光头,决定权在孩子自己,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但剃光头这件事,却和别人是有关系的,比如父母怎么看待这件事。 
以小见大,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你常说不学习是你的权利,对父母关起“门”是你的权利,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乃至生命大事,这都是你的权利。 
但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连锁反应”的。 
就像罗翔老师所说: 

“这个世界存不存在跟别人利益无关的纯自由行为。” 

正处于青春期的你,年少轻狂、锋芒毕露,你觉得自己的所有权利都神圣不可侵犯,浑身都是要张扬个性,追逐自由的气势。 
但一味张扬自己的权利,不是成熟。 
你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选择,都和在乎你的人息息相关。 
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孩子,不要只关注自己,还要懂得顾及他人;对父母,对别人有同理心,这才是真正的成熟。 

“去阅读人类伟大的经典,才能走出我们

自以为是的封闭,不断超越我们有限的今生”

作家余华讲过一件他读书时的趣事: 

为了赢得和同学的辩论,每次他都会在观点前加三个字“鲁迅说”,这让他成了辩论赛里的常胜将军。 
但其实他特别讨厌鲁迅,因为觉得鲁迅的作品不但没有任何文学价值,反而充满着暗淡和沉闷。 
哪怕他成为作家后,偶尔听到别人评论他的文章继承了鲁迅的精神时,他甚至觉得自己的作品被贬低,被侮辱了。 
直到他因为囊中羞涩接了一个改编鲁迅作品的活。再次翻开鲁迅的著作认真研读,他才被深深震撼了。 
这才诧异,差点因为自己当年的狭隘和偏见,错过了最宝贵的文学宝藏。 
读得越深入,越是对鲁迅作品的境界肃然起敬。 
无独有偶,罗翔在阅读了很多经典后,也觉得书籍成为了他内心最强大的支撑,成为让他在纷乱混沌中始终保持清醒和笃定的力量。 
他认为阅读经典,最大的意义是走出我们自以为是的封闭,不断超越我们有限的今生。 
孩子,这也正是我想对你说的,经典是让你和人类最伟大的灵魂对话。 

而这,也能让你摆脱平庸和俗思,懂得谦逊,走出傲慢和偏见。 

“如果你的眼目只关注地下,

你永远不知道向上看有多快乐”
孩子,记得你曾对我发过牢骚,说你讨厌与庸人为伍。 
但你要知道,想遇到更优秀的人,你先要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 
央视主持人康辉,在作客董卿的节目时,弹幕里就有人评论:“优秀的人自会顶峰相见。” 
不拘于脚下,不断向上走,不仅是为了让你见更优秀的人,也是为了让你见更宽广的天地。 
不断向上,才能攀登至顶峰欣赏壮丽风景。 
这其实也是在追求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孩子,你经常抱怨学习太枯燥,读书太乏味,生活太平庸。 
说,有时候你也想和被罗翔老师在视频中举例的那些人一样,为了对抗眼前暂时无意义的平淡,选择用一些放纵的方式来体验刺激。 
比如扎在短视频、游戏,或者其他更低级的快乐中。 
但这些,都不应该是正确的追求快乐的方式。 
经验哲学家阿奎拉曾说:“我们精神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超越精神。” 
向下放纵的快乐不是快乐,向上努力,向上行走,让你感到人性尊严的精神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靠奔波在各个医院推销仪器艰难度日。 
在妻子离开后,交不出房租的克里斯,和儿子被房东扫地出门,可是他却意外争取到了一次在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
为了成为最终留下的幸运儿,他拼尽全力,虽然意外频出,但好在最终通过了考核。 
剧尾,手握大笔订单的克里斯,回忆起人生的变幻无常,感慨万千:读书时,他觉得自己会成为栋梁之才,却没想到长大后竟一事无成,经历众多苦难后,没想到却会再次被命运之神眷顾,人生得以重新翻盘。 

人生之路,苦难与鲜花并行。 
既然你无法确定哪一个会先来,那就把握当下,努力做好该做的事。 
能接受努力后的事与愿违,也享受它带来的成功满怀。 
青春期的诸多烦恼,只是你人生长河中的星星点点,一次的成功与失败,都不能决定未来怎么样。 
正如罗翔所言:“人生充满着挑战,意外是一种人生常态。我们只需要尽力而为,不留遗憾,尽我们的一切所能来对抗明天的不确定。” 
“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人,我们
只能心怀伟大的爱做细微的事情”
罗翔读研时,宿舍来了一位农民老乡借住,但老乡只呆了几天就离开了。 
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的地下通道里看到了寒风中被冻得缩成一团的老乡,才知道对方只是因为怕麻烦他们而选择了离开。 
那天,罗翔和同学凑了一些钱给了老乡,虽然不多,但也算雪中送炭。 
这件事当时对他的触动很深,让他明白了:学法律,学的不只是知识,办的不仅是案子,你的所作所为,都牵动着他人的人生。 
孩子,如果你暂时还成为不了一个伟大的人,实现你伟大的梦想,那就先做好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把温暖给一个个具体的人。 
古语有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你自己成为一束光,就能照亮身边的人。而周边的人被照亮,你自己也能被照亮。” 
“努力的演好自己的剧本,

在痛苦中也有精彩”

演员周一围在一次采访中说:“每个孩子都是生来自带剧本的。”

我们身边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一出生拿的就是神仙剧本,一路金手指全开所向披靡。 
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我们这些拿着普通剧本的普通人。 
虽然你的人生“剧本”不是你选择的,但只要努力,把你的“剧本”给演好,无论是痛苦也好,逆境也好,都能有精彩。 
当选为“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江梦南,自小双耳失聪,自学唇语,可她却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克服了失聪带来的重重阻碍,最终考上清华博士。 
只要不放弃,哪怕拿的是地狱“剧本”,亦能在荆棘之处踏出坦途。 
《动机心理学》一书中提到“递增论”,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的人格特征和能力是可塑的,且随着时间推移能叠加改变的。 
2022-03
23


人们常以为,天下最无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其实,我们对孩子的爱往往搭配着大大小小的条件,而孩子才是无条件的、义无反顾地爱着我们。


孩子对父母的爱,就像温柔的水滴,细腻流淌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感动人心。

图片


@Fairy小恤儿


妈妈带着3岁的儿子出门,恰巧赶上下雨天。


妈妈去买水果时,由于路面积水比较多,把儿子留在电动车后座上。


儿子披着雨衣坐在后座上,弯腰用小小的身体护住座椅,不让雨水打湿。


图片

妈妈的座椅守住了!


图片


@静@悠悠


妈妈走楼梯时,不小心碰到头,额头被擦破皮,还流了一点血。


因伤口在头上不便处理,6岁的儿子主动拿起棉签轻轻帮妈妈擦伤口。


妈妈本想拍视频看看伤势如何,却意外拍到儿子一边小心扶着妈妈的额头涂药,一边因为心疼妈妈而悄悄落泪。


妈妈说:“孩子哭都没有大声哭,就自己流泪。”


图片

妈妈受伤了,我也会心疼。


图片


@麦苗


有一天早上,爸爸给一家人做了面条。


妈妈觉得味道很一般,勉强地吃着。


儿子一个劲地夸爸爸的手艺:“爸爸做的面条太好吃了,爸爸面条里面的肉好好吃,这个鸡蛋煎的好香。”


然后,偷偷戳了戳妈妈,说:“妈妈,快找个理由夸夸爸爸,就说这个葱切得很好!”




图片


@整理自网络


周末,妈妈带着6岁的儿子到公园游玩。


天气炎热,途中妈妈有些口渴了,附近也没有买水的地方,妈妈一边走一边留意买水。


突然想到孩子的小书包里还有2个苹果,赶紧让孩子拿出来。


孩子翻了翻包里,小手拿出苹果后没有递给妈妈,而是在每个苹果上狠狠地咬了一口。


妈妈看了之后十分失望,本想把孩子训斥一顿,好好教育他要学会分享。


话即将出口,妈妈还是强压住心中的剧情,默数“1、2、3”后,故作平静问道:“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孩子眨了眨眼,一脸童真地说:“妈妈,我想想尝尝哪个最甜,最甜的给妈妈。”


霎时,妈妈眼里闪动着泪花,紧紧地抱住孩子。


图片


图片


@stargazess


有一次,妈妈把4岁的女儿惹生气了,女儿哭得声嘶力竭。


妈妈赶紧安抚女儿说:“对不起,乖乖,妈妈错了,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我!”


很快,女儿就从爆发状态平静下来,但还是有抽抽嗒嗒的啜泣声。


本以为女儿还要再气一会儿,谁知她连说带比划地告诉妈妈:


“我原谅你了,妈妈!你知道吗,在我这里,你还有30次机会,不对是300次,不对是还有999次机会!”(999是她当时可以说的最大的数了)


原来,女儿对妈妈深深的爱,就是对妈妈无条件的包容和原谅,还额外再给这么多次机会,还生怕机会不够多。


图片


图片


@作家叶倾城


有一次,因为工作的事,妈妈心里郁闷,与一旁的孩子诉苦:“妈妈最近与人合作,不是太顺利......”


女儿掷地有声地说,他们垃圾,他们配不上你。

2022-02
23

境界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但归根则要溯源到佛教,因为佛陀修行必须达到一个超越尘世的极致的境界。清代鸿儒王国维创立了“境界说”,他曾经精辟地说道:“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他把境界提升到“本”的高度,从而阐明了境界的极端重要性。他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柳永诗句);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诗句);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诗句)”。其中,“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应当是点睛之笔,是学者们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营造一种超然的境界,从事教育工作也必须要有一种极致的境界。200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教育文学家、教育评论家傅东缨的《教育大境界》,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时隔7年,2014年11月,《教育大境界》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了修订版,作者以大境界为主线,从高师到家庭教育,从星汉灿烂到未来教育,都有精辟的论述。我又一次浏览了这本书的重点章节,虽然曾经写过一篇感言,但似乎意犹未尽,故再抒发我的一些阅读心得,并借以向广大读者推荐。


教育中最没有人怀疑的教条是,教育就等于学校,要接受教育就必须按部就班地逐级进入到学校读书。那么,我不禁要问:在学校出现以前,人类的文化知识是怎样传承的呢?我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比中国孔孟更早的古希腊以泰勒斯为首的七贤,都是怎样成才的呢?那些没有机会进入大学的著名发明家、科学家、作家等,他们又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看待教育,破除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克服教育的保守性、公式化、标准化、功利化和形式化,树立教育的大境界、宏伟的教育观。


什么是教育的大境界?我认为,教育大境界就是超越现实、超越时空、超越功利的境界。这使我想起了哈佛大学第28任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她在就职典礼上说:“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完全或主要对现在负责。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身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这就是大境界,哈佛大学高就高在这里,中国很少有大学具备如此境界,也没有一个校长能够发出这样掷地有声的宏论,所以我们缺少大师,也没有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近现代也没有出现过国际公认的科学学派。


说到底,教育大境界就是面向未来,一所大学惟有培养出仰望天空的人,而不是眼睛盯着脚尖下的蝇头小利的人,那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校长是大学的灵魂式的人物,惟有他们树立大境界,大学才会有杰出的人才,才会有传承千年、百年的学问诞生。


除了校长以外,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的主人,他们也必须树立大境界的理念。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才能解放学生。法国一个教育家预言:“21世纪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是让教师闭上他们的嘴。”这就是说,讲说章句式的教学方法已经完全过时了,大学教师必须转变其职能。自学成才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果教师们真的都闭上了嘴,那他们都干什么呢?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教师的大境界,我认为是“启”,也就是启蒙、启迪和启发,这是教师最神圣的职责,而不再是满堂灌输知识。教师怎样进行启迪呢?他们以智慧启迪学生们的心灵、智慧和想象力,这些才是决定学生们未来成功与否最关键的素质。


那么,学生学习的大境界又是什么呢?我也想用一个字来概括学习的最高境界,这个字就是“悟”。古人曰:学必悟,悟而生慧。智慧与知识是完全不同的属性。其实,大学生学习的优劣不在于分数和学历之高低,而在于悟性之有无。一个人即使有高学历和高学位,如果没有悟性,那是绝对不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的;反之,一个人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如果有悟性,那么他们也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这类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我国教育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分数万岁”“学历至上”,相当多的人心态被虚荣心所扭曲。教育的本质是启蒙和解放,我们必须把广大青少年们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他们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温《教育大境界》有感,借以呼吁我国教育界同仁们,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笼,树立教育大境界的胸怀,只有大境界才能提升教育的高度。可以肯定地说,有什么样的教育高度,就会有与这样高度相当的人才。


大师在高处,传承百年、千年的学问在高处。惟有以教育大境界的理念办教育,才能把教育提升到高处,方可能收获杰出的人才和传世经典的成果,也才能有智慧应对当今危机四伏的世界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