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以及一家研学教育机构的发起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本质与关键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接下来,我计划写三篇文章来探讨这些问题:
-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
《我们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成长?》
-
《致良田的教育观,以及如何实现?》
教育的本质或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属于教育的第一性原理。我希望先把这个问题想清楚,然后再考虑具体的教育实践。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话题很大,难有标准答案。以下只是我阶段性的思考,这些思考主要来源于:
-
过去这些年对教育相关书籍的阅读
-
对自己两个孩子教育方向的思考
-
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的交流
-
在致良田农场的研学项目中的实践与反思
我的答案是——教育的本质是支持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1. 支持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我曾问过一个朋友,她的孩子正在上小学,家里比较重视孩子的成绩。我问她:“你知道内蒙古985大学的高考录取率是多少吗?”
她茫然地摇了摇头。
我告诉她:“2024年的数据是1.1%。如果再考虑高中阶段的分流,可能1000个小学生里,只有6个最终考上985大学。”
但是,高中阶段抑郁症的比例有多少吗?
现在的数据是20%-30%。
所以,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未来一定能考上好大学。但从概率上看,孩子得抑郁症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考上985。换句话说,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提高成绩,而是如何先守住底线——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到:“教育的错误之一,就是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略了整体性,这样培养出来的个体在面对真实世界时往往缺乏适应能力。”
当前的教育过度强调学科成绩,过度关注逻辑思维和记忆能力,而忽视了身体素质和心理成长。青少年抑郁、厌学的高发,正是缺乏整体性发展的结果。
完整性包括内在完整性和外在完整性。
内在完整性——身、心、脑的统一
-
身:身体健康是一个人的基础。然而,许多孩子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时间几乎都被电子设备占据,运动量严重不足。虽然目前很多地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在提升,甚至在中考成绩中占据较高分数,但仍然存在“应试体育”的现象——考什么就练什么,依然忽视了整体性。
我个人比较欣赏的蒙台梭利教育,就比较强调孩子动手能力,认为“儿童的手是他们的思想工具”,通过身体运动和探索,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
-
心:情绪管理和心理成长同样重要。皮亚杰认为,孩子的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很难真正发展出独立思考的能力。情绪稳定、自信、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才能在人生中走得更远。
-
脑:智力发展不只是来自考试,兴趣和创造力才是关键。杜威曾提到,教育应当培养孩子的“经验能力”,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而非死记硬背。
外在完整性——个体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雅斯贝尔斯说:“人的成长,不仅仅是个体的完善,更是与世界的对话。” 教育如果只关注个人成绩,而忽略社会责任和合作能力,可能会培养出高智商但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感的人。
-
个体与自然的关系: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儿童应当在自然中成长,理解自然的规律,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未来的一代将面临更多环境挑战,需要具备更强的生态意识。
2. 尊重孩自我发展的主体性
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提到: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这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
孩子的自我发展,离不开主体性,因为只有当孩子有了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他们才能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自主决策,而不是被动接受外部安排。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
如果孩子始终依赖外部指令学习、生活,他们可能会习惯性地等待老师、家长的指示,而缺乏自我思考和决策能力。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依靠外界控制。只有当孩子具备主体性,他们才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是单纯地迎合外界期待。
-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杜威(John Dewey) 曾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的想法。” 主体性的培养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面对信息和问题时能够分析、判断,而不是盲目接受。
-
孩子持久学习动力的来源
当孩子有了主体性,他们会因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分数。比如,一个真正喜欢数学的孩子,会主动钻研数学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作业。这样的学习模式更可持续,能让孩子终身受益。
-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孩子不能仅仅依赖现有知识,而要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主体性的培养让孩子有更强的自驱力,能够适应变化,而不是在外部环境变化时感到迷茫无助。
发展孩子的主体性,可以帮助他们更主动地寻找自己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找到内驱力。而当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内驱力,他们的主体性也会进一步增强。
3. 品格塑造,而非只追求成绩
如果说主体性是完整性的根基,那么品格就是它的底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品格的塑造。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强调坚毅、责任感和持续努力比天赋和智商更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孩子的短期成绩,而是他们能否培养出良好的品格。
那么,哪些品格特质至关重要?
-
好奇心:驱动孩子不断探索世界,保持终身学习的动力。
-
责任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的影响。
-
同理心: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坚毅:让孩子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而是寻找解决方案。
-
诚实:培养真实和正直的品质,诚实不只是对外,也是对内。
-
合作精神:帮助孩子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学会与他人共赢。
如果教育只关注成绩,而忽略了这些品格的培养,那么即便孩子学会了大量知识,也可能缺乏真正面对生活的能力。
4. 创造性活动,优于被动输入
许多人一听到“创造性”便会觉得遥不可及,认为这是一种天赋,只有极少数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能进行。然而,创造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出惊世骇俗的发明或艺术作品。任何主动去思考、去动手、去表达的行为,都是创造。
约翰·杜威提到:“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所以,无论是写一篇故事、画一幅画、搭建一个乐高模型,甚至是设计一个游戏规则,这些活动都要求孩子主动思考、做出决策,并不断调整改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每天接触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这些往往是以被动的方式输入的——看视频、听课、阅读教材。然而,如果只是单方面接受信息,而缺乏主动的创造性输出,那么这些知识便难以内化,更谈不上创新运用。
知识的获取并非简单的输入,而是通过主体的建构过程完成的。孩子们需要通过实践和探索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换句话说,创造性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
创造性活动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当一个孩子亲手搭建一个电路模型时,他比单纯记住“电流如何流动”的概念要理解得更深刻得多。这种“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正是杜威所提倡的教育方法。
遗憾的是,许多教育体系依然倾向于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孩子被要求记住大量的标准答案,而不是被鼓励去提出新的问题、探索新的方法。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去适应既有的答案,而是培养他们去发现和创造新的答案。
结语:成为完整的人
完整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某种标准化的“成功人士”,而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身心健康的人,有爱、好奇心和同理心的人,兼顾独立与合作能力的人,不内耗但也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具有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某种单一的人格,而是支持每个孩子发展他们独特的自我,成为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