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家长,就像两支船桨,只有双方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驶去,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育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家长崇尚快乐教育,认为要释放孩子的天性。
家长反对严厉、反对批评,坚持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然而,那些享受了“快乐教育”的孩子们,真的会按照父母的期望长大吗?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曾说:
“如今的教育是对孩子不断让步,给他们更多快乐,更多游戏时间,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甚至带点绝情,带点狠心。
现在不抓紧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可能会辛苦一辈子。
正如曾国藩先生所说:
“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就别埋怨他不成器。”
太慈爱的家长,管不住孩子;太心软的老师,也管不住学生。
有位从教20年的老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
“家长的态度,决定老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
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们班有一个学生有点调皮,课堂上经常做一些小动作,有次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
他批评了学生一顿,罚站20分钟,没想到该学生掏出了书包里的手机,一个电话叫来了家长。
家长不但不教育孩子,反而跟他理论,说他这样做不对,伤害了孩子,如果坚持让孩子罚站,就要投诉到校长那里去。
之后,他就对该学生睁只眼闭只眼,该学生成绩也一落千丈。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
老师也是人,也有感情,与其亲近那些严苛他的家长和孩子,他更愿意看重那些信任他、配合他的家长和孩子。
作为家长,爱子心切,人皆有之。
但不能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能过分地干涉老师对你家孩子的管教。
如果家长不舍得管,老师不能管,那么孩子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请理解老师的苦心
教育需要严格且坚定的力量,所有人都需要!
孩子觉得老师太严格,不喜欢上课,其实老师都能理解。
但是,老师若不严格,孩子凭什么成才呢?
如果老师不严格,任凭孩子想干嘛就干嘛,那么孩子只会越学越差。
对孩子的错视而不见,对孩子的学习置之不理,这样的老师,也绝不是好老师。
好老师,都不可能太温柔。
教育本就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身为老师就必须对孩子严格,这是责任。
古语云:“教不严,师之惰。”
严格是另一种爱的教育,严师出高徒。
也无法让所有家长满意
每位家长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教育理念,有人喜欢赏识教育,有人喜欢批评教育。
老师严格教育孩子,认可老师的家长会觉得老师做得对,而不认可老师的家长肯定会觉得老师不该那么做。
教育理念的不同,肯定会严重影响家长对老师的满意度。
真的非常抱歉,作为老师,难以让所有家长都满意。
而且,老师也是普通人,不是圣人,老师也可能会犯错,可能会出现纰漏。
一个老师要管理一个班级甚至几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对所有孩子都面面俱到,照顾得无微不至。
老师疏忽,在所难免。
再负责的老师,也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但都已经尽力了。
没有完美的老师,也没有完美的家长,我们都在学习,都在进步。
但育人的一定还有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始终是最核心、最关键的。
但现如今有很多父母,因为自身工作等原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其他方面,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推给老师。
“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
老师不是万能的,有些教育老师真的无能为力。
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家长最重要的事业。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影响孩子三五年,但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应该是一种安静的支持关系。
家长和老师各司其职,互不打扰,但又彼此支持。
一位教育学家分享过一个事例:
一个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问老师,老师不认识,叫他去问身为植物学家的父亲。
第二天,孩子拿着一封信来找老师,说他父亲也不认识,还让他把信交给老师。
老师读了信,上面写明了小草的名字和特性,最后还写了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解答,想必更为妥当。
这位父亲的行为就是支持老师,让老师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高大起来,从而更尊重、信任老师。
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家长的监督、责怪和质疑,而是安静的支持。
哪个老师不是深爱着孩子?
老师对孩子的爱,是一份专业而耐心的陪伴。
绝大多数老师,也用温暖赢得了孩子的依赖。
但若是没有家长的参与、信任、支持,那这份亲密维持不了多久。
过分的严苛,只会让老师越来越小心翼翼、倍感卑微。
但家长们要知道,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与你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你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无怨无悔的“外人”。
请善待老师,请给他们多一点信任和理解。
善待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善待你孩子的成长。
尊重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尊重你孩子的未来。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
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理解与信任,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
老师尽自己的全力帮助、教育每个孩子,他们更懂得孩子心中的想法和发展情况。
家长有疑问时积极和老师沟通,才能做到家校合力、解决成长难题。
就算老师严格管教孩子,也给老师多一点信任和支持,以温和的情绪、平等的姿态应对家校矛盾,成为教育战线上的同盟军。
只有家长和老师肩并肩,形成一种整合优势,孩子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前几天,在游乐场陪孩子玩耍时遇到儿子同学的妈妈,便坐下来与她交谈。
01
过度共情,无法建立边界感
有多少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对孩子的哭声压根没辙。
02
不要过度解读孩子情绪
03
过度共情,对妈妈来说是精神伤害
04
过度共情,会降低他们对外界的敏感度
倘若父母能做好这3件事,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对父母而言,教育孩子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都忙着赚钱养家了,哪有时间陪孩子?”
给妈妈的建议:
给爸爸的建议:
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老师和家长,就像两支船桨,只有双方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驶去,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育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家长崇尚快乐教育,认为要释放孩子的天性。
家长反对严厉、反对批评,坚持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然而,那些享受了“快乐教育”的孩子们,真的会按照父母的期望长大吗?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曾说:
“如今的教育是对孩子不断让步,给他们更多快乐,更多游戏时间,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甚至带点绝情,带点狠心。
现在不抓紧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可能会辛苦一辈子。
正如曾国藩先生所说:
“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就别埋怨他不成器。”
太慈爱的家长,管不住孩子;太心软的老师,也管不住学生。
有位从教20年的老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
“家长的态度,决定老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
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们班有一个学生有点调皮,课堂上经常做一些小动作,有次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
他批评了学生一顿,罚站20分钟,没想到该学生掏出了书包里的手机,一个电话叫来了家长。
家长不但不教育孩子,反而跟他理论,说他这样做不对,伤害了孩子,如果坚持让孩子罚站,就要投诉到校长那里去。
之后,他就对该学生睁只眼闭只眼,该学生成绩也一落千丈。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
老师也是人,也有感情,与其亲近那些严苛他的家长和孩子,他更愿意看重那些信任他、配合他的家长和孩子。
作为家长,爱子心切,人皆有之。
但不能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能过分地干涉老师对你家孩子的管教。
如果家长不舍得管,老师不能管,那么孩子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请理解老师的苦心
教育需要严格且坚定的力量,所有人都需要!
孩子觉得老师太严格,不喜欢上课,其实老师都能理解。
但是,老师若不严格,孩子凭什么成才呢?
凭爱的热情?
凭违心的赞美?
还是凭无底线的纵容……
如果老师不严格,任凭孩子想干嘛就干嘛,那么孩子只会越学越差。
对孩子的错视而不见,对孩子的学习置之不理,这样的老师,也绝不是好老师。
好老师,都不可能太温柔。
教育本就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身为老师就必须对孩子严格,这是责任。
古语云:“教不严,师之惰。”
严格是另一种爱的教育,严师出高徒。
也无法让所有家长满意
每位家长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教育理念,有人喜欢赏识教育,有人喜欢批评教育。
老师严格教育孩子,认可老师的家长会觉得老师做得对,而不认可老师的家长肯定会觉得老师不该那么做。
教育理念的不同,肯定会严重影响家长对老师的满意度。
真的非常抱歉,作为老师,难以让所有家长都满意。
而且,老师也是普通人,不是圣人,老师也可能会犯错,可能会出现纰漏。
一个老师要管理一个班级甚至几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对所有孩子都面面俱到,照顾得无微不至。
老师疏忽,在所难免。
再负责的老师,也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但都已经尽力了。
没有完美的老师,也没有完美的家长,我们都在学习,都在进步。
但育人的一定还有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始终是最核心、最关键的。
但现如今有很多父母,因为自身工作等原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其他方面,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推给老师。
“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
老师不是万能的,有些教育老师真的无能为力。
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家长最重要的事业。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影响孩子三五年,但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应该是一种安静的支持关系。
家长和老师各司其职,互不打扰,但又彼此支持。
一位教育学家分享过一个事例:
一个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问老师,老师不认识,叫他去问身为植物学家的父亲。
第二天,孩子拿着一封信来找老师,说他父亲也不认识,还让他把信交给老师。
老师读了信,上面写明了小草的名字和特性,最后还写了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解答,想必更为妥当。
这位父亲的行为就是支持老师,让老师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高大起来,从而更尊重、信任老师。
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家长的监督、责怪和质疑,而是安静的支持。
哪个老师不是深爱着孩子?
老师对孩子的爱,是一份专业而耐心的陪伴。
绝大多数老师,也用温暖赢得了孩子的依赖。
但若是没有家长的参与、信任、支持,那这份亲密维持不了多久。
过分的严苛,只会让老师越来越小心翼翼、倍感卑微。
但家长们要知道,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与你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你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无怨无悔的“外人”。
请善待老师,请给他们多一点信任和理解。
善待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善待你孩子的成长。
尊重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尊重你孩子的未来。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
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理解与信任,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
老师尽自己的全力帮助、教育每个孩子,他们更懂得孩子心中的想法和发展情况。
家长有疑问时积极和老师沟通,才能做到家校合力、解决成长难题。
就算老师严格管教孩子,也给老师多一点信任和支持,以温和的情绪、平等的姿态应对家校矛盾,成为教育战线上的同盟军。
只有家长和老师肩并肩,形成一种整合优势,孩子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期望所驱使,以至于在教育领域,这种急躁的心态也悄然蔓延。然而,真正的教育,却是一种需要耐心和从容的过程。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需要等待,需要在正确的时机给予恰当的引导,顺应孩子的成长节奏,而不是急于求成。
2
在芬兰,教育者们深谙此道。他们不急于让孩子在早期就掌握大量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芬兰的孩子们直到七岁才开始正式的学校教育,而在此之前,他们更多地是通过游戏和探索来学习。
这种慢教育的方式使得芬兰的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赞誉,孩子们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表现也一直名列前茅。
慢一点,不着急,是一种从容。
教育的从容体现在对教育目标的长远考量和对教育过程的深刻理解。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考试和竞争,更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
在教育领域,慢节奏教育的理念逐渐受到重视。慢节奏教育强调的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节奏,采取适应性强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很多孩子来说,你越着急越催促,效果反而越不好。一是快不是催出来的,二是催促多了,孩子有情绪,反而教育效果不好。
3
英国教育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本质》中提出了教育的节奏理论,强调教育应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教授适合他们的学科,并帮助他们采用适合的学习模式。
就好比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孩子各个阶段能够适应的节奏也是不同的,但我认为,越小的孩子,节奏越要慢一点。
4
在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慢教育的实践案例表明,通过减少课堂节奏,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思考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尤其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实施慢节奏教育的策略包括打破传统的快节奏生活流程,改变任务式的思想状态,建立慢节奏的托育模式。
这些策略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探索和体验中自然成长。研究表明,慢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在慢教育的环境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5
在家庭教育中,慢一点更有必要。
父母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和学习。这种方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深有体会,越催促,孩子真的是行动越不配合。
学术界对慢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研究者通过文本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探讨慢教育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这些案例和研究表明,慢节奏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它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成长节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调整教学节奏、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和鼓励探索,来实施慢节奏教育。
6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时间来孕育和发酵。正如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教育不能像工业生产那样追求速度和效率,而应当像农业一样,耐心等待种子发芽、生长和结果。
慢一点,不着急,教育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和从容,需要等待和期待。教育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旅行。
在这次旅行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目的地,更要享受沿途的风景。
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们慢慢成长,让他们在教育的滋养下,成为有知识、有情感、有价值观的人。
正如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所说:“真正的事物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
教育的真谛,也许就藏在那些看不见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体会的地方。
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父母的栽培和老师的指导;
老师和家长,就像两支船桨,只有双方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驶去,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育界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家长崇尚快乐教育,认为要释放孩子的天性。
家长反对严厉、反对批评,坚持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然而,那些享受了“快乐教育”的孩子们,真的会按照父母的期望长大吗?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曾说:
“如今的教育是对孩子不断让步,给他们更多快乐,更多游戏时间,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甚至带点绝情,带点狠心。
现在不抓紧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可能会辛苦一辈子。
正如曾国藩先生所说:
“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就别埋怨他不成器。”
太慈爱的家长,管不住孩子;太心软的老师,也管不住学生。
快乐教育、释放孩子的天性,这是教育最大的骗局,正在扭曲着孩子的成长。
有位从教20年的老教师说了这样一句话:
“家长的态度,决定老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
他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们班有一个学生有点调皮,课堂上经常做一些小动作,有次严重影响了课堂纪律。
他批评了学生一顿,罚站20分钟,没想到该学生掏出了书包里的手机,一个电话叫来了家长。
家长不但不教育孩子,反而跟他理论,说他这样做不对,伤害了孩子,如果坚持让孩子罚站,就要投诉到校长那里去。
之后,他就对该学生睁只眼闭只眼,该学生成绩也一落千丈。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
老师也是人,也有感情,与其亲近那些严苛他的家长和孩子,他更愿意看重那些信任他、配合他的家长和孩子。
作为家长,爱子心切,人皆有之。
但不能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能过分地干涉老师对你家孩子的管教。
如果家长不舍得管,老师不能管,那么孩子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教育需要严格且坚定的力量,所有人都需要!
孩子觉得老师太严格,不喜欢上课,其实老师都能理解。
但是,老师若不严格,孩子凭什么成才呢?
凭爱的热情?
凭违心的赞美?
还是凭无底线的纵容……
如果老师不严格,任凭孩子想干嘛就干嘛,那么孩子只会越学越差。
对孩子的错视而不见,对孩子的学习置之不理,这样的老师,也绝不是好老师。
好老师,都不可能太温柔。
教育本就是一项严肃的事业,身为老师就必须对孩子严格,这是责任。
古语云:“教不严,师之惰。”
严格是另一种爱的教育,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
每位家长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教育理念,有人喜欢赏识教育,有人喜欢批评教育。
老师严格教育孩子,认可老师的家长会觉得老师做得对,而不认可老师的家长肯定会觉得老师不该那么做。
教育理念的不同,肯定会严重影响家长对老师的满意度。
真的非常抱歉,作为老师,难以让所有家长都满意。
而且,老师也是普通人,不是圣人,老师也可能会犯错,可能会出现纰漏。
一个老师要管理一个班级甚至几个班级的学生,没有哪一位老师能对所有孩子都面面俱到,照顾得无微不至。
老师疏忽,在所难免。
再负责的老师,也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但都已经尽力了。
没有完美的老师,也没有完美的家长,我们都在学习,都在进步。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始终是最核心、最关键的。
但现如今有很多父母,因为自身工作等原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其他方面,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推给老师。
“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
老师不是万能的,有些教育老师真的无能为力。
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家长最重要的事业。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影响孩子三五年,但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不打扰是最好的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应该是一种安静的支持关系。
家长和老师各司其职,互不打扰,但又彼此支持。
日本知名教育学家多湖辉分享过一个事例:
一个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问老师,老师不认识,叫他去问身为植物学家的父亲。
第二天,孩子拿着一封信来找老师,说他父亲也不认识,还让他把信交给老师。
老师读了信,上面写明了小草的名字和特性,最后还写了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解答,想必更为妥当。
这位父亲的行为就是支持老师,让老师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高大起来,从而更尊重、信任老师。
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家长的监督、责怪和质疑,而是安静的支持。
不为难老师,不打扰教育,这是对老师最好的支持,也是对孩子最大的贡献。
哪个老师不是深爱着孩子?
老师对孩子的爱,是一份专业而耐心的陪伴。
绝大多数老师,也用温暖赢得了孩子的依赖。
但若是没有家长的参与、信任、支持,那这份亲密维持不了多久。
过分的严苛,只会让老师越来越小心翼翼、倍感卑微。
但家长们要知道,老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与你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愿意因你的孩子进步而高兴、退步而着急,满怀期待,助其成才,无怨无悔的“外人”。
请善待老师,请给他们多一点信任和理解。
善待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善待你孩子的成长。
尊重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尊重你孩子的未来。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
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理解与信任,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
老师尽自己的全力帮助、教育每个孩子,他们更懂得孩子心中的想法和发展情况。
家长有疑问时积极和老师沟通,才能做到家校合力、解决成长难题。
就算老师严格管教孩子,也给老师多一点信任和支持,以温和的情绪、平等的姿态应对家校矛盾,成为教育战线上的同盟军。
只有家长和老师肩并肩,形成一种整合优势,孩子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上下滑动查看
上下滑动查看
1.尊重理解,细心呵护
教育是什么?教育究竟是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与判断,在我的认知中,教育应该是这样的形态。
教育即遇见
教育即唤醒
教育即看见
教育即发现
上周去朋友家玩,目睹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我和朋友好久没见,聊得很嗨,她儿子东东坐在一旁玩手机也没人管。
突然,东东也不知刷到了什么好玩的,开始咯咯大笑起来。
朋友见状就有点生气,忍不住训斥儿子:“你能不能别老玩手机?你作业写完了吗?”
当众被骂,东东当然很不服气:“你看我爸爸,不也躺在那边玩手机吗?你怎么不管管他?”
我扭头一看,东东爸爸游戏打得正起劲呢。他听到儿子这话,又见我瞅着他,就有点恼羞成怒:
“你这小兔崽子,一天天的废话怎么那么多?我这好不容易周末,放松放松怎么了?再说了,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小孩就要听大人的,你懂不懂?”
东东瘪着小嘴,狠狠瞪了他爸一眼,气呼呼地跑回房间了。
朋友尴尬地冲我笑了笑,说自己为儿子费心费力,也不知怎的,越长大越难管,说一句他能顶10句。
其实身边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这样吐槽过孩子,叛逆、不听话、拖拉磨蹭、习惯不好……
但仔细想想,这些真的全都是孩子的问题吗?
教育最忌讳的
是父母摆烂,却逼着孩子上进
等他慢慢长大,你觉得他毛病越来越多了,再想用斥责和打骂来管教,他势必只会跟你对着干。
父母管不住自己
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我刚让你写作业你怎么不写?你要是刚才就写,现在早就写完了?”
“你写你的作业去吧!大人的事小孩少管!”
你耳提面命要求孩子去做的,自己先做到了吗?
父母越在意什么
孩子就重视什么
董宇辉曾多次提到,自己之所以喜欢看书,都是从小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为他发现,父母对书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东西。
他印象特别深的是,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打扫卫生,父母都会把仅有的几本书拿出来,擦拭一遍又一遍。
那些书都是关于蚯蚓养殖、拖拉机维修、母猪产后护理这类的,但父亲却视若珍宝,只要有空都会拿出来翻一翻。
父母日常对书的珍视,深深影响了董宇辉。
所以在他的认知里,一直认为书是要比其他东西值钱的。
与其一味焦虑,倒不如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尊重知识的氛围。
因为父母喜欢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很容易喜欢上。父母认为重要的,孩子耳濡目染下也会认为很重要。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教训、命令的时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都是教育。”
你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孩子便会敬畏知识。
你对学习保持着兴趣,孩子自然求知若渴。
教育孩子,与其喊破嗓子,不如营造氛围,做出样子。
教育孩子
就跟孩子做一样的事
最好的父母,是陪练不是教练。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
教练是指导,是指手画脚地告诉孩子:“你这不对,你要重来,你应该怎么怎么样。”
陪练是陪着,是跟孩子一起去做,而不是单纯地让他照你说的做。
身边有位父亲,他的女儿原本也很贪玩,作业不好好写,总是敷衍了事。
尤其是进入初中之后,学业难度增加,再加上青春期,女儿变得愈加叛逆。
面对问题重重的女儿,这位爸爸深知,唠叨和打骂都只会适得其反。
于是他决定,陪着女儿一起“重新上一次学”。
从那之后,他到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关掉手机,和女儿一起学习和读书。
他再也不熬夜不睡懒觉,而是养成了规律作息。
他卸载了手机上的娱乐性软件,删掉了不必要的关注列表,把空闲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和提升自己。
很快,女儿在他的影响下就有了变化,她不再那么抵触学习,甚至还会自己拿起书来看了。
他在当老师的时候,见过许多父母,总是在孩子学习时使劲盯着,一会进来开个门,一会进来开个门,这是毫无意义的。
好的教育不是监督,而是引领。
要让孩子知道,你在跟他做一样的事情。当你亲自践行自己每日对孩子说的那些话,教育才能真正起效。
因为比起空洞的说教,你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影响更深。
你的习惯,会被孩子看到。你的言行,会被孩子模仿。
教育,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从今天起,请用自己切实的行动为孩子赋能。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
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
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孩子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
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
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自己问题的投射。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开花”。
孩子是你的投射银幕。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
“头脑”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
是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头脑,而小孩通常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很难被掌控。
这使得你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真的很难教育吗?问一问你自己。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然成长?当你成为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时。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他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呢?那就是让他按照天性成长。
放一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地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
他会担心小马在道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他会担心,放任小马,它以后会怎样,它长大会如何。
你怎么敢对你的小孩撒手?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
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
不是像老天一样大胆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在一个幼小的孩子面前,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
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好,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
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
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挟持,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你知道吗?
当一个人在无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
你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
当你还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
成为你内心中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
只有你管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越来越发展出你生命中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的孩子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是上帝吗?
如果你真的是上帝,那就像上帝一样去做,彻底撒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一个不是它们自己在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哦。
要求、期望、负责,并不意味着爱。
我们衡量自己对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往往会看对他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那程度有多深。
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得越狠——我们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
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
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错误。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
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当我们对另一个个体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能使我们感到与对方联结得更深、更紧,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了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
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的幻觉基础上。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上,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
心存恐惧的家长,在无意识中把孩子当成了自我安全感的“人质”。
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
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
当一个小孩是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
小孩变成了家庭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
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
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来检点一下你自己。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
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
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
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
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
你不期待他,不要求他和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或修正他。
真正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你都爱他,怎么样你都爱他,你的爱甚至和他无关。
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物的态度一样,给予你但对你没有要求、没有期待,他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不是真正的爱?
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
在当代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强调亲子关系,但存在一个所谓的亲子关系吗?
其实,整个生命存在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你与他人的关系。
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你与自己关系的投射。你与你念头的关系是你与整个世界关系的母体。你所有外在的关系,都是这一关系的投射。
因此,严格地说,像不存在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也不存在一个亲子关系;
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你来讲,不存在一个外在的小孩,只存在一个内在的小孩。
你对你内在小孩的态度,就是你与你外在小孩的关系。
如果你与你的小孩关系混乱了,如何处理好你与他的关系?处理好你和你信念的关系即可。
请深入你自己的内部,理解你真正的想法,这才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根本要点呢。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
如果我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
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
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如果我在孩子问题上,存在着焦虑、担心或要求,那一定说明我的内心还深藏恐惧、狭隘的见解、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等无明之相。
当我不是安守在觉知上,我问题重重。当我问题重重时,我一定正在我的念头上生死翻滚。
无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只要我还痛苦、焦虑或担心,就一定没有看破生命的幻象,没有看到存在的真相。
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
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
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
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的小孩也必圆满。
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借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
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都说,教育路上,最大的不幸是:家长越位,老师让位,学生错位。
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过度干预,犹如枷锁束缚孩子的翅膀,是对他们成长的最大伤害;
老师在学生教育中的退避三舍,如同荒芜的田野无人耕耘,是教育园地中最大的悲哀;
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的迷失不前,就如同在建造未来的大厦时地基不稳,只会给未来的人生挖下深不见底的坑洞。
要知道,一个孩子的成功,是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与孩子的自身奋斗相结合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必不可少!
科学家张亚勤在写给母亲的信《放飞的爱》中,他这样说道:
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
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
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总让我亲自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
谢谢母亲,谢谢您!在四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上,是您教我学习、自立、自信、自强;
是您教我怎样做人;是您教我如何在航行中搏击风浪;是您的放手,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高飞。
要知道,真正的爱,不是将孩子紧紧抱在怀中,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在风雨中独立前行。
父母若始终紧握孩子的双手,那么孩子便会如同未经风雨洗礼的幼苗,无法掌握生活的技能,更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孩子如同风筝,而父母是那牵线的人。
真正的爱,不是永远将风筝紧握在手,而是适时地松开手中的线,让风筝在蓝天白云间自由翱翔。
让孩子得以体验风的呼啸,感受云的柔软,从而更加坚强与自信。
此前,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班上有一个学生每天写一首古诗,十个词语多次不交,我耐心找谈过很多次还是不交,那天我实在生气,用他们数学课用的塑料尺打了他的手心,结果下课他就跑了,跑去操场。
我让其他学生找回来,我做思想工作的时候他觉得完全是我的错,一副大爷的姿态!
孩子,学习就像耕种自己的土地,每一粒种子都需你亲手播下,每一滴汗水都需你亲自挥洒。
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耕耘这片丰饶的田地,因为每一份收获都源自于你个人的辛勤与努力。
你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你的成长与进步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这片土地的未来,让它开出绚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著名主持人蔡康永说过这样一段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啊”。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啊”。”
所以,记住,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没有人能够替你完成。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的未来,书写属于你的精彩篇章。
教育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从未是单方面的独舞。
在这舞蹈中,孩子是那跃动的舞者,怀揣着梦想与期待,在人生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而老师和家长,则是那不可或缺的舞伴,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在这场舞蹈中,只有当双方默契配合,才能让孩子的舞步更加轻盈、舞姿更加优雅。
教育路上,只有家长和老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搭建起一个稳固的桥梁,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坚定。
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合作关系,为了孩子的未来,携手并肩,共同出力。
Copyright 2023少年文武堂版权所有本站关键词:国内夏冬令营、国际夏冬令营、假日亲子营、团队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