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家里来客人了,孩子害羞不敢打招呼,家长催促道:“快和叔叔阿姨问好,好孩子要有礼貌。”
孩子晚上闹着不肯睡觉,家长半是威胁半是劝诫:“早睡早起身体好,小孩子晚睡要长不高的。”
饭桌上孩子吃几口就不吃了,家长拉着孩子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别浪费粮食。”
02
03
每位家有男孩的家长,在教子过程中,如果你时刻记着这四大原则,那么,你的孩子一定会很了不起!
原则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男孩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小男子汉。
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男子汉的作风:
男孩跌倒了,告诉他:自己爬起来;
男孩胆怯了,告诉他:你可以做得更好;
男孩犯错误了,告诉他:好汉做事好汉当;
男孩不听话了,告诉他:不给父母添麻烦,是男子汉的一种荣耀。
值得注意的是,让男孩从小就具有男子汉意识,父亲的作用是巨大的。
无数事实证明,妈妈过多的保护和担心,会削减男孩的男子汉气概;
而父亲更显严格的规则、更显宽松的约束,则会赋予男孩无与伦比的坚强与勇气,进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
原则二:千万别对男孩来"硬"的,要和男孩做朋友。
男孩最怕什么?
很显然,他们最怕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以及没有自由。
男孩最不怕什么?家有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最不怕的就是武力胁迫,"越打越犟"是他们的长项。
因此,所有男孩父母一定要牢记这样一个教子箴言:如果你现在不和你的孩子成为朋友,那么青春期之后,他就会把你当作"敌人"!
和男孩做朋友,其实很简单:
给男孩更多自我选择的权利;
和男孩一同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尊重你的男孩,并放弃"不打不成才"的教子观念;
时刻让男孩感受到你不温不火的关爱,巧妙约束但不强硬控制。
原则三:别让你的男孩太"富有"。
我们所说的"富有"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父母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一个是钱财的充裕。
有的父母特别宠爱男孩,一切事情都依着男孩;
有的父母很有钱,他们给男孩很多零用钱;
有的父母很有能力,男孩的大小事情他们都会包办;
然而,父母这种让男孩过于"富有"的做法,又会给男孩带来什么呢?
父母的过度宠爱让他们变得自私而没有责任感;
太多的金钱让他们只想用"奢侈消费"的方式去消耗体内过多的睾丸素,从而忘记了自己还要学习;
父母的事事包办则让他们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
正因如此,明智的父母从不会让自己的男孩太过"富有",他们会把"爱"藏起来一半,他们会寻找和创造机会让男孩去体验贫穷!
原则四:男孩的成功个性需要从小培养。
生活中,男孩家长常常会有许多的无奈:
教他勇敢,他做事却总是唯唯诺诺;
教他坚强,他屡次轻易放弃;
教他果断,他还是拖拖拉拉;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男孩的家长总会这样自我安慰:"等他长大后,他自然会懂得……"
可事实却往往与家长的期望截然相反。
如果你期望一个一直都轻言放弃的男孩,长到18岁后,忽然一下变得坚强起来,这现实吗?
如果你希望一个一直都畏畏缩缩的小男孩,在20岁之后,忽然像个出色的外交家一样去交际,这可能吗?
如果你盼望你一直花钱大手大脚的儿子在25岁之后,能像理财专家那样去理财,这只能是你的一个美好梦想。
任何一个男孩,都不能只活在家长的梦想里。
所以,教育男孩需要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脚踏实地地引导他去积累成功的能力和品质。
希望每位男孩的家长,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能以自己的儿子为傲、以自己了不起的男孩为荣!
有些家长朋友,知识渊博,读了很多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脑科学的。但行动起来,会担心这的,担心那的,似乎受了文字障。
尤其是下面6 个教育习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尊重,让他参与到家庭、生活的管理中来,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形成自我负责的闭环,而不是“我为你好”“我安排你做”的填鸭。
是不是时常感觉:孩子越大越难教,很多小事,说了无数次,他们既不听也不做,就像故意跟你做对。
随处丢弃的玩具,下次再玩时,自然是找不到的;磨磨蹭蹭上学迟到,自然要遭到老师的“处罚”......这些事情不需要说太多,家长适当放开手,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自律”的好处。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需要十几年;教育好一个孩子,也没有捷径可走。
你越严格要求孩子,孩子越喜欢偷懒。 你紧盯着他,催着他,他还是会想尽办法拖延、磨蹭。 你急得火冒三丈,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改变。
“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
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
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
“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给他提出了很多要求:
回家先写作业,才能出去玩。每天早起背一首古诗,每周写一篇周记……
可孩子为什么还是管不住,还越管越叛逆?”
刚上一年级时,有段时间女儿放学后总是磨蹭着不想写作业。我看着虽然着急,却强忍住不去管她。 直到有一天,女儿在睡梦中惊醒说:“我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了。”醒来后,她发现自己真的没写作业。 我看着她焦急的样子,没有责怪她,而是建议她:“要么今晚晚睡把作业写完,要么明早去学校和老师商量不写作业。” 结果,女儿还是坚定地选择熬夜写完作业。 自此之后,她就养成了放学后自觉写作业的好习惯。
“无论别人多频繁地给我们指出危险,都不如我们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他将一只小老鼠放到了自制的木箱子里。 小老鼠在木箱里乱窜,无意中踩踏触发了机关,轻易得到了食物。 经过几次以后,小老鼠轻松掌握了获得食物的技能。 然而,这样的热情和满足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小老鼠就厌倦了。 他不再在木箱里走动,而是在自己肚子饥饿时,才会选择按压机关来获得食物充饥。
你怎么这么粗心? 你怎么这么喜欢偷懒?
你今天及时写完了作业,而且写得很认真; 你很勤奋、很努力; 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妈妈,我不是不想写,我是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写?”
孩子学习不自律,是否因为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讨厌被父母粗暴的委派任务? 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遇到了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成功的信心? ……
---END---
三是不断提高思辨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要教育学生先问三个问题:这个事情基于常识吗?根植人性吗?符合逻辑吗?如此思考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才不会出现“巨婴现象”。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去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从而保护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上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终极目标。
01
从启发学习兴趣开始
02
母亲给的生命教育
03
当我们遇到循循善诱的老师
04
保护珍贵的好奇心
05
课堂也可以放在校外
06
别忽视“间接”的教育作用
教育是教书育人的简称,其主要内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一个是育。
先说第一个方面,教书。
教书主要是教授学生知识、技能,主要指的是知识的复制、再加工和传递。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老师理解为知识技能的搬运工。
因为即便是传递,也需要融入教育者本身对知识技能的理解,需要教育者本身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与手段。
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者是知识传递活动的策划者和推进者,在策划和推进过程中需要发挥教育者的教书经验、自身素质、个人阅历等多方面积淀,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而教育的另一方面,育人则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除了传递知识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眼界,让学生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去创造出新的东西。
良好的教育绝不仅是枯燥乏味的说教和对所有前人智慧的照单全收。而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身体力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影响,让他们的意识和行为在这种影响下不断进行矫正和发展。
真正的教育又是什么?
鲁迅先生的回答是:“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家庭的问题。随着学习成长会知道,那些看似有问题的孩子,是家族系统中负能量的承载者。从生命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值得被爱、被理解。很多问题,是因为爱被卡住了,当爱被看见、被唤醒,自动化的疗愈就开始了。
弘一法师说:“永远不要强迫你身边的任何人觉醒,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渡口,需要他自己去经历,去认识,去试错,去失败,去受伤,这是必然的。”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是要求,而是影响。闭上嘴,抬起腿,主动成长,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完善,不断精彩,活成一道光,去照亮孩子的人生路。
有智慧的父母重点关注自心,不会逼迫孩子,而是会把大部分的劲,都使在自己身上。有责任感,情绪稳定,教育之道无他,唯爱和榜样而已。真正觉醒的家庭,先改变自己,影响孩子。做他们最好的领路人。
教育是通过唤醒、点燃、示范等手段把教育对象由自然人成为精神健全的人、文明社会的正常人的过程。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除了有健康的体魄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习惯、明晰的责任和正确的价值观等,这些正是教育的终点。
大家纷纷吐槽:父母眼里,你的心情、价值、尊严都不重要,他们最在意的是考试考多少分,上班赚多少钱。
承认孩子的自主性,肯定孩子的价值,去爱孩子本身,才是家长最该做的事。
“我被看见”:把人生主权还给孩子。
想起媒体人@刘娜的一句话:
看见孩子,把主权还回去,才能养育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我有价值”:别吝啬你的赞赏。
评论区里,不少人安慰他,但更多人在诉说自己的不幸。
“我想穿漂亮裙子,母亲说我招蜂引蝶,不知羞耻;”
“我考试发挥失常,爸妈说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
“我跟着视频学做菜,妈妈说我笨手笨脚”。
原来,竟有这么多人,常年生活在父母的指责中。
少一点挑剔,多一点鼓励,孩子才能自信自强,自立自爱。
“我很重要”:我们最该爱的,是孩子本身。
我们要爱的,是孩子这个具体的人,而非他为我们带来的荣耀。
在这个即将团圆的日子里,为大家推荐一些有关于中秋的民俗、传说、古诗词,家长可以边赏月边把这些讲给孩子听。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逄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后羿归来,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的身影呼唤爱妻,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便世代相传了下来。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所写的谜语。猜灯谜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灯谜的意义也很深远。灯谜分为文字谜和图形谜两种,字谜多见于南方,图谜则多见于北方,其中周至县的灯谜是我国现有的古老灯谜之一。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但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我有个外甥女,家里条件很不错,父母跟她的关系也很好,孩子懂事,听话,但就有一个问题,孩子始终对学习提不起劲,一提学习就烦躁。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被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引用,它说的是,“填鸭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内在驱动力,其次,内在驱动力有什么好处?
当然算!
02
Copyright 2023少年文武堂版权所有本站关键词:国内夏冬令营、国际夏冬令营、假日亲子营、团队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