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不断提高思辨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要教育学生先问三个问题:这个事情基于常识吗?根植人性吗?符合逻辑吗?如此思考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才不会出现“巨婴现象”。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去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从而保护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上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终极目标。
01
从启发学习兴趣开始
02
母亲给的生命教育
03
当我们遇到循循善诱的老师
04
保护珍贵的好奇心
05
课堂也可以放在校外
06
别忽视“间接”的教育作用
教育是教书育人的简称,其主要内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一个是育。
先说第一个方面,教书。
教书主要是教授学生知识、技能,主要指的是知识的复制、再加工和传递。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老师理解为知识技能的搬运工。
因为即便是传递,也需要融入教育者本身对知识技能的理解,需要教育者本身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与手段。
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者是知识传递活动的策划者和推进者,在策划和推进过程中需要发挥教育者的教书经验、自身素质、个人阅历等多方面积淀,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而教育的另一方面,育人则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除了传递知识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眼界,让学生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去创造出新的东西。
良好的教育绝不仅是枯燥乏味的说教和对所有前人智慧的照单全收。而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身体力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影响,让他们的意识和行为在这种影响下不断进行矫正和发展。
真正的教育又是什么?
鲁迅先生的回答是:“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家庭的问题。随着学习成长会知道,那些看似有问题的孩子,是家族系统中负能量的承载者。从生命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值得被爱、被理解。很多问题,是因为爱被卡住了,当爱被看见、被唤醒,自动化的疗愈就开始了。
弘一法师说:“永远不要强迫你身边的任何人觉醒,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渡口,需要他自己去经历,去认识,去试错,去失败,去受伤,这是必然的。”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是要求,而是影响。闭上嘴,抬起腿,主动成长,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完善,不断精彩,活成一道光,去照亮孩子的人生路。
有智慧的父母重点关注自心,不会逼迫孩子,而是会把大部分的劲,都使在自己身上。有责任感,情绪稳定,教育之道无他,唯爱和榜样而已。真正觉醒的家庭,先改变自己,影响孩子。做他们最好的领路人。
教育是通过唤醒、点燃、示范等手段把教育对象由自然人成为精神健全的人、文明社会的正常人的过程。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除了有健康的体魄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习惯、明晰的责任和正确的价值观等,这些正是教育的终点。
大家纷纷吐槽:父母眼里,你的心情、价值、尊严都不重要,他们最在意的是考试考多少分,上班赚多少钱。
承认孩子的自主性,肯定孩子的价值,去爱孩子本身,才是家长最该做的事。
“我被看见”:把人生主权还给孩子。
想起媒体人@刘娜的一句话:
看见孩子,把主权还回去,才能养育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我有价值”:别吝啬你的赞赏。
评论区里,不少人安慰他,但更多人在诉说自己的不幸。
“我想穿漂亮裙子,母亲说我招蜂引蝶,不知羞耻;”
“我考试发挥失常,爸妈说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
“我跟着视频学做菜,妈妈说我笨手笨脚”。
原来,竟有这么多人,常年生活在父母的指责中。
少一点挑剔,多一点鼓励,孩子才能自信自强,自立自爱。
“我很重要”:我们最该爱的,是孩子本身。
我们要爱的,是孩子这个具体的人,而非他为我们带来的荣耀。
在这个即将团圆的日子里,为大家推荐一些有关于中秋的民俗、传说、古诗词,家长可以边赏月边把这些讲给孩子听。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逄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后羿归来,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的身影呼唤爱妻,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便世代相传了下来。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所写的谜语。猜灯谜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灯谜的意义也很深远。灯谜分为文字谜和图形谜两种,字谜多见于南方,图谜则多见于北方,其中周至县的灯谜是我国现有的古老灯谜之一。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但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我有个外甥女,家里条件很不错,父母跟她的关系也很好,孩子懂事,听话,但就有一个问题,孩子始终对学习提不起劲,一提学习就烦躁。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被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引用,它说的是,“填鸭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内在驱动力,其次,内在驱动力有什么好处?
当然算!
02
教育这个话题,如今被人们谈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各种理论,各类说辞繁多,一些个案或让人激动,或让人痛心,这就是今天有关教育的声音喧嚣不止的原因。
事实上,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我们是需要沉静下来思考一番的。
从普遍意义上讲,教育或许需要这些:
教育需要成绩
这是教育的一个必经之路。全世界的教育一定都有成绩的影子。这既是办学的需要,又是人自身的需要,还是社会的需要。
然而,无论我们做出多大努力,哪怕使出四海八荒之力,成绩也不见得提高时,怎么办?一些人靠成绩成才,还有很多人靠其他因素成才,这些都是事实。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退出来,拐一个弯或者换一条路走,千万别走入死胡同。
除成绩以外,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教育,应该是一种激发孩子潜能、培养孩子兴趣、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它不应该仅仅关注成绩的高低,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的眼里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激发孩子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天赋,教育就是要发现并激发这些潜能。比如,有的孩子擅长绘画,有的孩子喜欢音乐,有的孩子热爱运动。
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尽情发挥,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动力。只有当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游戏、实验、探究等,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对太空充满好奇,那么数学作业可以设计成计算星际旅行的距离和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种相关性也能满足了孩子的自我认同需求,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兴趣被重视。
引导孩子成长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教育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比如,在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孩子们学习到正确的行为规则,并给孩子制定规则,以此来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孩子的言行举止和规矩,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父母有原则,孩子才能守规矩。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即使有着漂亮的外表,聪明的头脑,但若是出口伤人,不懂得尊重别人,是无法赢得别人真正的掌声。好好说话的力量不容小觑,它可以改变孩子的思维,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孩子的人生。孩子学会好好说话,将受益终生。培养一个好好说话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多听听孩子心里的声音,让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的正向引导,多肯定,多鼓励,才能暗示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应该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的眼里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我们用心陪伴孩子,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助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绽放光彩!
1.1降低诱惑刺激:
为了抵抗由于手机高刺激带来的应激疲软现象,我们要想办法维护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其长期处于低刺激的状态。
具体方法如下:
这些行为并不能让你一下子爱上学习,甚至让你一开始感觉无所适从,有点空虚。
但坚持下来,会让你更容易静下心来,专注力提高。
好啦,说完最简单的,下面就讲讲高级一点的:让你爱上学习的方法。
1.2提高学习刺激
很多时候,我们看着一堆deadline,然后焦虑不已,紧张兮兮地玩起了手机。
我们倒不是真的有多么迷恋手机,而只是不想学习、干活,做正事;
又无聊得很,才拿起手机来刷刷刷。
有时候确实不是手机的错,大人们不停地骂网瘾,其实只是不想承认教育事业上的失败。
其实自古如此,只是以前讲的是玩物丧志,后来又打击早恋,现在把锅丢给网瘾。
说来说去,其实还是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不够。
那么,我们就想办法增加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具体方法如下:
1.2.1设置奖罚机制,让学习的效果具现化
(1)给自己每天设置一个学习小目标,比如复习完今天上完的课,再做多少习题等。
(2)想一件你经常做的比较有幸福感的事情,比如吃饭。
(3)限制自己,如果今天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就不准吃肉或者其他(能减肥还能省钱,多好)。
如果超标完成,就加个鸡腿,或者来一顿一直渴望的大餐,比如火锅、烤肉、海鲜宴等等
相信我,当你一个星期没有吃到肉后,你会惊讶自己对学习的渴望。
坚持这个方法的核心就是,要尊重自己制定规则的权威性,不能说,哎呀今天就破例一次,结果就是无数次,这样规则就白定了。
1.2.2让多巴胺的分泌与学习挂钩
(1)找一件能让你宁静并感到幸福的事情,比如听歌、吃零食。
(2)在学习之前,先吃一点零食,然后再开始学习,并且除了学习之前,其他时间不准吃零食。听歌也是同理。
每次学习之前,都能感到小小的满足,坚持个15天,你每次想到学习这件事,就都会有一种幸福的欲望。
1.2.3闯关式学习法
(1)找一本专门的本子,每一天开始之前(比如说上课之前),把你今天要干的事情在本子上写出来,尽可能地细化,条理清楚,并记下日期。
(2)然后重视本子,把每一条完成,并且用黑色笔划掉
(3)每天结束之前,开始回顾今天的学习表现,看看有没有没有完成的目标,用红笔圈出并反思,甚至可以记下今天的学习情况。
比如:今天掌握了洛必达法则这个神器,现在一刀就能搞定求极限这个小boss了。
(4)完成今天的任务并补上昨天落下的任务
把学习当成一场闯关游戏,有多热血,就有多快乐。
1.2.4竞争式学习法
(1)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可以是你要好的朋友,闺蜜,室友,甚至是你的恋人。
(2)跟对方立下宏愿,每天不学习个5小时不罢休,相互监督,如果做不到,就要被施以一定的惩罚。
比如请吃一顿饭,满足对方的一个请求。
二、时效管理
每天不同的时间段,我们的精神状态是不同的,所以找到合适自己学习的时间。
区分不同时间段的工作效率,以达到时间利用率最高,这件事情相当重要,我把它称为:时效管理。
这方面因人而异,我就举一举自己的例子吧:
我每天在早晨7点起床,煮一壶热水,泡一杯咖啡,然后坐在窗户旁边的桌椅上开始写作。
因为早餐的时候,我的头脑会非常清醒,思如泉涌,下笔如飞,我的很多文章与回答,都是这个时候写的。
我早晨基本不看手机,更不会碰抖音快手短视频,因为早上接触太多纷杂的信息,会磨掉我大量的精神气,刷的时候倒是没啥感觉。
为了保证下午的精力满满,中午我会选择吃一些肉类和蔬菜,但是却也不敢吃得太饱。
米饭不会吃得太多,油腻的食品尽可能少吃,这部分食物让你饱食后血糖升高得快,导致容易犯困。
学习累了的时候,可以做一做小运动,比如跑跑步或者有氧操,男生的话可以就地俯卧撑。
晚上睡觉之前半小时,坚决不玩手机,很是影响睡眠质量。
最好利用这段时间来做复盘与总结,脑海里跟刷一张张幻灯片一样,简单过一遍今天的学习内容,如果有模糊的内容做下标记,留着明天攻坚。
最后,千万不要熬夜,熬夜不过是懒惰者自我欺骗的努力,有什么事情不能明天来解决呢!
(偶尔一两次不会有什么影响,但长期如此很影响你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谈完了时间投入的增加,我们再来了解重中之重的效率问题。
三、效率博弈法
在经济学中有个词,叫时间成本,即如果你不做某件事情,而去做其他事情可以获得的最大收益,称为你去做这件事的时间成本。
也就是说,你本来今天可以学一货车知识,可你只学了一个脸盆大小的内容,这便亏了。
所以我经常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在同等的努力上,收获更多的学习知识呢。
这就是效率博弈法——在多种学习策略中找到最优解,以便得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接下来,我们从题海战术讲起,然后对科目、知识点进行划分管理,最后谈一谈预习的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效率提升。
1、所谓题海
在教育中,有一个争议极大的学习方法,叫做题海战术。
有人一天刷了十几张卷子,题目一道过一道,可是错了的还是继续错,所以大骂这方法没啥用。
可要是真没有用,这玩意儿也就不会炒得那么热乎了,老师也不会三天两头给你发大礼包。
区别在于,有人刷题只是单纯的刷题,有人是通过刷题不断强化知识点。
真正的有意义的刷题,是要在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要弄明白这道题考察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更要理解出题人的意图。
刷题的时候,要问自己:通常这类题目要从哪个角度切入,会运用到哪些定理或推论?
并且对错题进行反思:
如果我做错了,我是为什么错了,是记忆混乱了还是对基础概念理解有误?如何保证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题目不会再错?
我要强调的是,题是从课本的基础知识而来,刷题时要回到基础知识而去。这就是一种高级的学习策略。
2、科目方法论
事实上,不是每一个科目都适合题海战术,也不存在一种最优方法都适合所有科目。
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学习本质以及掌握要求。
数学除了有限的定理与公式之外,其他无外乎就是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严密的推导与计算,所以,刷题是最有效的方法。
物理除了公式与定理,还包含着大量的“概念”,如何对这些概念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影响到对物理知识的运用。
所以对于物理,深入思考显得重要得多。
化学与生物知识点极散,很难有一个严谨的框架,所以归纳总结、聚沙成塔,才是这两门科目的致胜宝典。
英语需要的是大量的接触与听说写的刻意练习,“沉浸”其中能让你提升更快。
总而言之,要找到不同科目的本质要求,针对不同科目制定方法论,一切就会变得很简单。
3、知识点分类
如果以应试为目标,几乎所有知识点都可以分成以下四种:
★易且高效
★易且低效
★难且高效
★难且低效
第一种“易且高效”是那些相对比较简单,但你却还没有吃透的知识点。
就是那种让你做题时抓耳挠腮,看答案时会发出“awsl原来这么简单”这种感慨有关的知识点。
这是对你学习上升的最好的垫脚石,务必每次遇到都要重视,不要让其再错一次。
而且低效指的是那些你烂熟于心,基本玩不出什么花来了的内容,基本都一眼就能知道怎么做了。
这一类内容对你提升不大,虽然做这些基础题目会很轻松,但没必要浪费时间在这上面。
有些题目虽然难,但你花一些时间还是能做出来的,这一部分基本是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是否要花时间在这类知识点上,得看你是不是已经是“百尺竿头”了,如若不是,请把重心放到第一类。
第四种就是那些即便给你答案,让你一个人研究好几个小时都看不懂的,比如高中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的最后一问。
你要认清现实,这是一个顶级战场,在你还未拥有高阶力量时,不要把大量时间浪费在这里,先适应初级中级战场,再来挑战此战场。
4、低挑战预习:
由于注意力稳定性理论的存在,注定了我们在课上没有办法保持每一分钟的聚精会神。
所以经常有人告诉我们说要预习。
这样才能让我们在课上御敌先知,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
但几乎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预习。
所以大部分人开始尝试预习时,都是慢吞吞地啃书,恨不得把每个知识点吃透,但却仍然迷迷糊糊,更关键的是,一个小时下来,也翻不了几页书。
这样的预习有用吗?有用,但很少人能受得了这沉闷无聊的自学时光,更别说还要担下那么长的时间比重。
所以,我要跟你介绍一种更有效率的预习方法——低挑战预习法。
方法如下:
1.对下一课要讲的课本内容进行一遍泛读,只读定义与概念,不看例题,图表与思考之类的东西。
2.从头到尾读一遍后,再对每个概念/定义读上数遍,让自己对其有较深的印象。
如果有一点理解的,很棒,如果半点读不懂的,做上标记,等课堂上老师讲到这点时,有意识地集中精神听讲。
这样子就完了?是的,这样就完了,预习并不是想让我们完全搞懂知识点,要是能做到这一步,那还要上课干嘛?
我们的目标只是在熟悉知识的同时,区分不同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
这种预习方法的优势在于,耗时极低,却能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预习的目标,同时形成大量的内隐记忆。
什么是内隐记忆呢,就是当你接触一段文字时,你虽然目前无法理解,但你读过的内容却会在潜意识里帮你理解消化,即所谓听不懂放心中。
也就是说,你预习的时候虽然搞不懂,但是其实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悄然上升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如此。
教育似乎总是与焦虑相伴而行。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担心他们长不高长不壮,上学了,担心他们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认真、成绩不理想,长大了,又怕他们在学校被同学欺负......
焦虑之下,家长累,孩子更累,亲子关系也逐渐由亲密变得冰冷。
于是,不少家长开始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培养一个孩子的全部内容。
培养的重点就在于四大能力。
知乎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突然发现自己家里很穷,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网友说,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房子很破,刮风的时候进风,下雨的时候漏雨。就在这扇矮小的窗户下,我看遍了能找到的所有的书,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即使生活如此贫困,父母始终笑对生活,鼓励他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他感叹说:如果真要说感谢,我只想感谢那个一无所有,还在继续努力的自己,还有,父母给我铸造的乐观底色。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现实,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心态。
好的心态,能够助力我们摆脱泥泞的现在,迈向艰难的前途,开启光明的未来,将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有些父母会困惑:我当然知道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也尝试过很多种方法,但效果都不很理想。
其实,培养孩子的个性能力,关键就在于两个字:转变。
有心理学家指出,乐观与悲观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认知”,意思是对于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认知和信念,会产生不同的“解释”和行为。
因此,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解释的方式,接纳事实,放下抱怨,告诉孩子:没关系,尽力了就很好,我们一起来尝试一下其他的方式,或许就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我们的解释方式则会内化为孩子会从我们的解释中习得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从悲观到乐观,看似一字之隔,其实却隔着整个人生。
给孩子一颗乐观积极的心,他们才能在纷繁芜杂的生活中活得更自在。
心情好,则事事好,心放宽,则万事安。
我们常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品行。
关于什么是好的品行,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有一点一定是共同的,那就是,诚实正直、表里如一、坦坦荡荡。
这才是做人、立世之根本。
钱学森大学三年级时,参加了水力学的考试,得到满分。
他很有些狐疑,明明自己在运算步骤上,将Ns写成了N,怎么还能得满分呢?
拿到了试卷之后,钱学森认真看了那道题,发现自己真的是写错了。于是,他大声的说:报告老师,我不是满分。
这份最终得分96分的试卷,成为了钱学森实事求是、诚实做人的最好印证。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钱永刚也以“诚实正直”作为自己的为人准则。
诚实,永远是为人之本,空有学识而为人不正的人,注定无法走得远、飞得高。
近代教育家梁启超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他在《我之为童子时》中,讲述了自己6岁时说谎的故事。一向慈爱的母亲狠狠地打了他,罚跪了大半夜,严厉告诫他一定不能说谎。
母亲的这段教训,梁启超一生都铭记在心,有了孩子之后,他也始终将诚信教育放在首位,他常说:一个不诚实的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是很困难的。
身为父母,我们要从小教会孩子,做事,更要做人。
这个“教”,不仅是立规矩、严要求,更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好的教育,不在言语,而在行为,不在说教,而在影响。
见过吴彦姝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她真正地将岁月活成了生命的礼赞!
她的美,不是衣香鬓影映衬下的满头白发,不是青春年少霸屏下的眼角皱纹,而是一份历经岁月洗礼后的淡然与优雅。
她说:岁月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72岁那年,本应颐养天年的吴彦姝从话剧“老兵”变成了影视“新丁”。
她将过去清零,一点一滴地学习,不摆架子,不计报酬,观察、揣摩、练习,成为了每天的工作。
常怀学习之心,永葆学习之力,是如吴彦姝一样的老一辈艺术家的素养。
人生没有极限,年龄不应成为阻碍学习的理由,只有拥有强大的学习力,才能为生命注入更多的力量。
很多家长常会为了孩子的“不爱学习”而发愁,但其实,没有孩子天生厌恶学习,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用错了方法。好的方法,只需要三步:
第一步:从书本到社会,拓展知识宽度
带孩子走出课堂,在河边看小鱼,在公园看花草,到博物馆看历史,让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孩子的小课堂。
第二步:从引导到放手,给予孩子自主权
帮助孩子定好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习惯,同时,给予孩子一个自我掌控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规划。
第三步:从兴趣到特长,激发孩子内驱力
兴趣,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从特长着眼,唤醒孩子内心的驱动力,让他们爱上学习。
唯有常学、常思、常想,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
斯坦福大学开学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名新生入学几天后,收到了家里寄来的箱子,又大又重,直接被快递员放在了宿舍外面的人行道上,他一个人搬不动,但又不知道如何求助于他人,很无助。
妈妈打电话给宿舍的管理员,管理员最后找人帮忙把箱子搬了进去。
这个社会是互连的,没有人能够活成一座孤岛。
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终其一生,他都无法脱离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关系。
良好的群体关系,不仅是“必须”,更是“锦上添花”。
俞敏洪在刚开始创业时,好几个同学从国外回来帮他:我们回来,是冲着你给我们扫了4年地,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就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
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俞敏洪主动承担了宿舍的卫生,主动为同学服务,这些琐碎的事情,他一做就是整整四年。
曾经听到过一位资深教师的肺腑之言:孩子人际交往决定着他们人生的成败。
带孩子步入社会,与小朋友一起,在玩耍、游戏、矛盾、争执中,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分享与尊重。
我们更要告诉孩子,真正的交际与合作,一定是用真心对待身边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
说话让人舒心,做事让人放心,行为让人暖心,这样的人,能够收获爱,当然也会播撒爱。
教育,是世界上最难走的一条路,从来都没有正确答案。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教育的路上,最不该放养的是孩子,最不该偷懒的是家长。
托举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而养育一个知识广博、积极乐观、诚实正直、善于合作的孩子,则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需要我们着眼于未来,用我们的责任、细心和耐心,护航孩子的成长和成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最是应该“守真”。什么是真教育?教育要怎样在“真”“实”“慢”上下功夫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作者的思考。
4
Copyright 2023少年文武堂版权所有本站关键词:国内夏冬令营、国际夏冬令营、假日亲子营、团队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