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长朋友,知识渊博,读了很多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学、脑科学的。但行动起来,会担心这的,担心那的,似乎受了文字障。
尤其是下面6 个教育习惯,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尊重,让他参与到家庭、生活的管理中来,承担自我管理的责任,形成自我负责的闭环,而不是“我为你好”“我安排你做”的填鸭。
是不是时常感觉:孩子越大越难教,很多小事,说了无数次,他们既不听也不做,就像故意跟你做对。
随处丢弃的玩具,下次再玩时,自然是找不到的;磨磨蹭蹭上学迟到,自然要遭到老师的“处罚”......这些事情不需要说太多,家长适当放开手,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自律”的好处。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需要十几年;教育好一个孩子,也没有捷径可走。
你越严格要求孩子,孩子越喜欢偷懒。 你紧盯着他,催着他,他还是会想尽办法拖延、磨蹭。 你急得火冒三丈,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改变。
“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
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
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
“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给他提出了很多要求:
回家先写作业,才能出去玩。每天早起背一首古诗,每周写一篇周记……
可孩子为什么还是管不住,还越管越叛逆?”
刚上一年级时,有段时间女儿放学后总是磨蹭着不想写作业。我看着虽然着急,却强忍住不去管她。 直到有一天,女儿在睡梦中惊醒说:“我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了。”醒来后,她发现自己真的没写作业。 我看着她焦急的样子,没有责怪她,而是建议她:“要么今晚晚睡把作业写完,要么明早去学校和老师商量不写作业。” 结果,女儿还是坚定地选择熬夜写完作业。 自此之后,她就养成了放学后自觉写作业的好习惯。
“无论别人多频繁地给我们指出危险,都不如我们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他将一只小老鼠放到了自制的木箱子里。 小老鼠在木箱里乱窜,无意中踩踏触发了机关,轻易得到了食物。 经过几次以后,小老鼠轻松掌握了获得食物的技能。 然而,这样的热情和满足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小老鼠就厌倦了。 他不再在木箱里走动,而是在自己肚子饥饿时,才会选择按压机关来获得食物充饥。
你怎么这么粗心? 你怎么这么喜欢偷懒?
你今天及时写完了作业,而且写得很认真; 你很勤奋、很努力; 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妈妈,我不是不想写,我是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写?”
孩子学习不自律,是否因为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讨厌被父母粗暴的委派任务? 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遇到了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成功的信心? ……
---END---
三是不断提高思辨能力。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要教育学生先问三个问题:这个事情基于常识吗?根植人性吗?符合逻辑吗?如此思考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才不会出现“巨婴现象”。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去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从而保护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上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终极目标。
01
从启发学习兴趣开始
02
母亲给的生命教育
03
当我们遇到循循善诱的老师
04
保护珍贵的好奇心
05
课堂也可以放在校外
06
别忽视“间接”的教育作用
教育是教书育人的简称,其主要内涵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一个是育。
先说第一个方面,教书。
教书主要是教授学生知识、技能,主要指的是知识的复制、再加工和传递。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老师理解为知识技能的搬运工。
因为即便是传递,也需要融入教育者本身对知识技能的理解,需要教育者本身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与手段。
我们可以理解为教育者是知识传递活动的策划者和推进者,在策划和推进过程中需要发挥教育者的教书经验、自身素质、个人阅历等多方面积淀,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而教育的另一方面,育人则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除了传递知识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眼界,让学生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去创造出新的东西。
良好的教育绝不仅是枯燥乏味的说教和对所有前人智慧的照单全收。而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身体力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极影响,让他们的意识和行为在这种影响下不断进行矫正和发展。
真正的教育又是什么?
鲁迅先生的回答是:“父母亲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家庭的问题。随着学习成长会知道,那些看似有问题的孩子,是家族系统中负能量的承载者。从生命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值得被爱、被理解。很多问题,是因为爱被卡住了,当爱被看见、被唤醒,自动化的疗愈就开始了。
弘一法师说:“永远不要强迫你身边的任何人觉醒,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渡口,需要他自己去经历,去认识,去试错,去失败,去受伤,这是必然的。”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是要求,而是影响。闭上嘴,抬起腿,主动成长,修炼自身,让自己不断完善,不断精彩,活成一道光,去照亮孩子的人生路。
有智慧的父母重点关注自心,不会逼迫孩子,而是会把大部分的劲,都使在自己身上。有责任感,情绪稳定,教育之道无他,唯爱和榜样而已。真正觉醒的家庭,先改变自己,影响孩子。做他们最好的领路人。
教育是通过唤醒、点燃、示范等手段把教育对象由自然人成为精神健全的人、文明社会的正常人的过程。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除了有健康的体魄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习惯、明晰的责任和正确的价值观等,这些正是教育的终点。
大家纷纷吐槽:父母眼里,你的心情、价值、尊严都不重要,他们最在意的是考试考多少分,上班赚多少钱。
承认孩子的自主性,肯定孩子的价值,去爱孩子本身,才是家长最该做的事。
“我被看见”:把人生主权还给孩子。
想起媒体人@刘娜的一句话:
看见孩子,把主权还回去,才能养育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我有价值”:别吝啬你的赞赏。
评论区里,不少人安慰他,但更多人在诉说自己的不幸。
“我想穿漂亮裙子,母亲说我招蜂引蝶,不知羞耻;”
“我考试发挥失常,爸妈说我根本不是学习的料;”
“我跟着视频学做菜,妈妈说我笨手笨脚”。
原来,竟有这么多人,常年生活在父母的指责中。
少一点挑剔,多一点鼓励,孩子才能自信自强,自立自爱。
“我很重要”:我们最该爱的,是孩子本身。
我们要爱的,是孩子这个具体的人,而非他为我们带来的荣耀。
在这个即将团圆的日子里,为大家推荐一些有关于中秋的民俗、传说、古诗词,家长可以边赏月边把这些讲给孩子听。
嫦娥奔月
相传后羿射日后,从王母娘娘处得到一包成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不料这一幕被小人逄蒙看见,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情急之下吞服仙药奔月。后羿归来,只能仰望夜空,对着月中的身影呼唤爱妻,摆上香案、放上果品,遥祭嫦娥。中秋节这天祭拜月亮的习俗便世代相传了下来。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所写的谜语。猜灯谜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灯谜的意义也很深远。灯谜分为文字谜和图形谜两种,字谜多见于南方,图谜则多见于北方,其中周至县的灯谜是我国现有的古老灯谜之一。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但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我有个外甥女,家里条件很不错,父母跟她的关系也很好,孩子懂事,听话,但就有一个问题,孩子始终对学习提不起劲,一提学习就烦躁。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被全世界的教育专家引用,它说的是,“填鸭式教育”不是最好的教育,它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内在驱动力,其次,内在驱动力有什么好处?
当然算!
02
教育这个话题,如今被人们谈论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各种理论,各类说辞繁多,一些个案或让人激动,或让人痛心,这就是今天有关教育的声音喧嚣不止的原因。
事实上,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我们是需要沉静下来思考一番的。
从普遍意义上讲,教育或许需要这些:
教育需要成绩
这是教育的一个必经之路。全世界的教育一定都有成绩的影子。这既是办学的需要,又是人自身的需要,还是社会的需要。
然而,无论我们做出多大努力,哪怕使出四海八荒之力,成绩也不见得提高时,怎么办?一些人靠成绩成才,还有很多人靠其他因素成才,这些都是事实。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退出来,拐一个弯或者换一条路走,千万别走入死胡同。
除成绩以外,我们的教育还需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启迪。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眼里有光。”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教育,应该是一种激发孩子潜能、培养孩子兴趣、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它不应该仅仅关注成绩的高低,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的眼里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激发孩子的潜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天赋,教育就是要发现并激发这些潜能。比如,有的孩子擅长绘画,有的孩子喜欢音乐,有的孩子热爱运动。
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尽情发挥,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动力。只有当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游戏、实验、探究等,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对太空充满好奇,那么数学作业可以设计成计算星际旅行的距离和时间。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种相关性也能满足了孩子的自我认同需求,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兴趣被重视。
引导孩子成长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教育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修养。比如,在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孩子们学习到正确的行为规则,并给孩子制定规则,以此来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孩子的言行举止和规矩,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父母有原则,孩子才能守规矩。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即使有着漂亮的外表,聪明的头脑,但若是出口伤人,不懂得尊重别人,是无法赢得别人真正的掌声。好好说话的力量不容小觑,它可以改变孩子的思维,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孩子的人生。孩子学会好好说话,将受益终生。培养一个好好说话的孩子,父母要学会多听听孩子心里的声音,让孩子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的正向引导,多肯定,多鼓励,才能暗示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应该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的眼里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我们用心陪伴孩子,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助力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绽放光彩!
Copyright 2023少年文武堂版权所有本站关键词:国内夏冬令营、国际夏冬令营、假日亲子营、团队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