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今天已经到了不能不提出问题的时候了。当下的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避的冲突。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家长和老师反映孩子厌学、拒学的问题,休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不少因学业问题患上抑郁症……是时候对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思考了。
教育是关乎民族未来的事业,一个民族有没有美好的未来,看教育如何发展便能知晓答案。当下的教育到底遇到了什么发展难题?教育未来该向何处去?这是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的问题。
一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还可能迷失大方向。当前的教育问题不能以一句“都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蔽之,世界上没有不应试的教育,哪里都是有选拔的。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也不能只是喊喊口号、搔搔痒的小修小补,而应该从本质上、哲学上,从现代文明对人的要求和人的发展规律上来思考。
笔者认为,当下教育不可避免的六大冲突是导致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些冲突需要从顶层到基层的发力、从顶层到基层的推进、从顶层到基层的改革。本文试以“表格+文字”的形式来呈现这六大冲突。
当今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知识面更广、视野更开阔,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他们不愿做“螺丝钉”,而要成为自己的主人。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上明显存在单一化、工具化和功利化的问题。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一些青年人和他们的家长已经开始打起了“保卫战”。
北京的一个“85后”女孩殷越,爱好做纤维手作,大学毕业后,她没读研,也没上班,而是宅在家里,每天戳戳戳,至今已经11年了,前几年几乎是零收入。幸运的是,她的父母十分认可她的手作天分,为了女儿能够安心创作,心甘情愿地对她的生活进行补贴。殷越用纤维毛毡创作了各种玩偶,作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2016年,她成为第一个在日本举办个展的中国羊毛纤维手作作者。事实证明,她的坚持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她做到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
我们小时候常常被教育“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是沙漠里的一粒沙”,当今的孩子不像前两代人那样注重“集体主义”和“顺从主义”。传统的评价主要是看孩子对集体的适应性,而当今的孩子注重展现个性。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个人利益、个人隐私以及个人空间是要让步于集体利益和公共空间的。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今的孩子更加重视个人隐私,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
当今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自主性要求逐渐增加,但是现实很难满足他们。曾经,春游是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日子。如今,却不那么受孩子们期待。提到春游,一些孩子会一脸的沮丧,因为集体春游很难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需求。还有一些孩子觉得春游没有必要,在虚拟世界中他们也可以找到同样的乐趣。因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与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形成了统一场,一出生就与电子产品紧密相处。
在生活中,总能听到老一辈人感慨现在的孩子太难带,老师们也觉得他们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传统教育是以身份教育人的,“我是你爸,我讲的话你要听。”“我是你的老师,我讲话你要听。”但对当今的孩子而言,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广泛,他们大脑里的信息量很大,在他们心里权威感越来越难以建立。成年人要有与他们对话的能力,才能被他们认同。
有很多家长跟我抱怨:“我家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学会顶嘴。”现在孩子对话语权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我们还是用身份去教育孩子,一定会碰壁,甚至起冲突。一些孩子就是因为在学校跟老师起了冲突,而不去上学的。
当今的孩子是浸润在爱中长大的,因此他们更具有同情心。很多家长苦恼于“孩子想养小动物,但我不想养,我该怎么办?”。还有家长反馈,孩子看到流浪在外的小猫、小狗就想收养。其实,他们内心积攒了很多爱需要传递出去,但在集体环境中,我们更多强调的是竞争。
有个初中女生不愿去上学,沟通中我得知,她原是一名学霸,平时都是第一、第二名,有一次考试却考了第十四名。老师找她谈话:“你最近在想什么?怎么成绩下降这么多?”还给她看了闺蜜的试卷,“你的闺蜜进步了8名,如果你不加倍努力,将来很可能学不过她。”这个女生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把闺蜜也“拉黑”了。这件事还引起了连锁反应,闺蜜也不肯上学了,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考好了而失去一个闺蜜。
这件事的问题在于老师制造了一个高竞争的环境,而当今的孩子希望把爱传递给身边的朋友,同时也从群体中得到爱。现实中,还有老师依据名次来安排座位,不少学校依据上一次的考试排名来安排下一次的考场。这样的教育观与当今的孩子是不匹配的,会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老师教育孩子“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人生”,这就是告诉他们,读书是为了获取好的社会资源。但是,当今的孩子生活在物质丰厚的时代,他们对资源并不感兴趣。
一些孩子很早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但是家长和老师并没能为他们解惑。有个大一的学生要休学,他的爸爸打电话给孩子的辅导员,也没有找到孩子想休学的原因。后来,这个孩子的爸爸让他找到我,在单独沟通中,他跟我说:“老师,其实我从初二开始就不想待在学校。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所看到的世界是我意识的反映吗?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客观世界吗?……这一系列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困扰着我,我甚至觉得自己快要炸掉了。”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很多孩子被成年人传导的功利主义和标准主义所影响,他们时常处于功利和不功利的较量中,这加剧了他们内心的痛苦。
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理解人生、创造生活。在当今的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义。
很多孩子的家庭生活空间很宽敞,从小就拥有自己的儿童房。当走进容纳四五十人(有的甚至更多)的教室时,不少孩子本能上感到不适。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学龄儿童的数量将逐渐减少。有教育专家建议全面推行小班制教学改革,指出“大班制教学模式所采用的统一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缺乏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被忽视,无法适应教学节奏,从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义务教育到了该精耕细作的时候,粗放型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孩子的需求了。
在这个信息喷涌、多元并存的时代,孩子的需求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刻板的教育模式。以上六大冲突如果不解决,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休学,甚至彻底放弃学业。
如果让你写一篇童年回忆,你一定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儿时的记忆竟是以难过的经历居多,而其中最让人伤心的事情,不是父母的责骂,而是父母的漠视。
我小时候印象很深的事情有这么一件:我首次生理期时,告诉了我妈,我妈只说了一句“这下麻烦了”。
我妈知道这件事情会让我每个月多一事,却没有看到我的恐慌。后来很多年,每个月我都会在心里默念“这下麻烦了”。
我妈不是完美的妈妈,我也不是。最近,我做的一件事情,我想也会让我儿子“印象深刻”。
铅笔头
我儿子非常喜欢自己的小学生身份。他喜欢穿校服,喜欢写字,喜欢看着铅笔一天天变短,喜欢一个本子快要写完。就算是等地铁,也要拿出小小的铅笔头,一笔一划地写。
一边写一边还不忘看向路人,自顾自地炫耀,“我的铅笔都写得这么短啦,我的本子快写完了。”
可是,就在这一天,快写完的本子和快用完的铅笔头落在他舅舅家了。原本是有机会再回去取的。只是我们大人觉得这是小事,又隐约觉得这是个大事。不仅没回去取,还小心翼翼地把这件事隐藏了下来,等到回了家,造成一种无法挽回的形势之后,这才告诉孩子。
孩子一听,崩溃地眼泪直流,说他的心像是被刀割了一样。直到给舅舅通了电话,让舅舅下次来我们家的时候给他带过来,孩子的眼泪这才止住。
临睡前,孩子说了这么一句话:
地球虽然没有那么多卫星,但还是有卫星;
就像我没有很多伤心,但是我还是会伤心一样。
这是得痛苦到什么程度,才能酿出这样的句子。
小玩偶
铅笔头事件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有位爸爸和女儿在迪士尼游玩时,女儿不小心在停车场把最心爱的小玩偶给弄丢了。这个玩偶不是一般的玩偶。孩子在吃饭时,会给玩偶摆上小饭碗;睡觉时,会给玩偶盖上小被子;上厕所时,也要让玩偶坐上小马桶。
玩偶丢了,孩子很伤心。看到一路默默流泪的女儿,这位父亲想起了自己童年玩具因搬家被全部丢弃的经历。他不希望自己痛苦的经历再次发生在女儿身上。
于是,这位父亲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偶,和妻子一起把玩偶做旧。之后请迪士尼失物招领处的工作人员,配合自己演一出戏,让女儿认为这就是她弄丢的玩偶。后来,孩子看到“丢失”的玩偶后,开心极了。
当时看到网上有很多人说,特别感动。我也认为,应该会让很多人感动,可我自己其实并没多大感觉。因为我没有过这种经历,我娃也对玩偶没多大兴趣。
谁能想到,一个铅笔头寄托了我娃的情感呢?
小石子
“儿童权利之父”科扎克曾在日记里坦诚,自己也曾轻视过孩子的“小事”。
在孤儿院,总会有孩子向他来告状,说有人拿了他的一颗石子或所有石子。这些石头是用来玩抓石子游戏的。科扎克当时非常反对孩子告状,于是他对孩子说,你少了,就再去找新的呀。
后来,科扎克认识到自己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东西,即使那东西非常平凡普通。
第二,那个把别人的东西拿走的人,显然做了不道德的事。
第三,他有一次尝试着去玩“抓石子”游戏,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小石头都好用。
这之后,科扎克在孤儿院工作的日子越长,他就越发地注意到,孩子的小事中,隐藏着他们的沮丧或愤怒。
小事之中
经常藏着孩子的沮丧或愤怒
科扎克在他经营的孤儿院里,开办了一个儿童法庭。在这个法庭上,儿童是法官,来决定给“被告人”一个怎样的惩罚。
一开始法官们(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很容易轻视小小孩子们的案件,包括打人、取绰号、干扰,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一个案件是否重要,完全取决于被告是否感觉受到伤害。
有时候小事会很伤人,每个人毕竟都是不同的。会让一个人哭的事,可能会让第二个人笑。
比如,取绰号的事情,开心的时候,孩子可能也会跟着哈哈笑,不开心的时候,孩子听到别人叫他绰号,就会非常痛苦、生气,毕竟我今天有权利不想被开玩笑。
当科扎克把这个道理说给孩子们听后,儿童法庭只要有人救助,不会拒绝帮助任何人,不赶时间,即使是最微小的事,也不会用玩笑打发。因为小事之中,经常藏着某人的沮丧或愤怒。
科扎克还办过一份报纸——《儿童评论》,面向全波兰。科扎克希望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渠道,把他们深埋心中的不满和牢骚一吐为净。
有一个孩子讲了,父亲怎样把她的一颗已经松动的牙齿拔了下来,许多人觉得这件事情没有意义,但科扎克坚持要把这封信刊登出来,他解释说,不管孩子写了什么,对他们来说都是大事。
(《不要和青蛙跳绳》,小男孩壳壳放学回到家,发现自己最心爱的跳棋被妈妈当成破烂扔掉了,他生气地说:“我讨厌妈妈!”然后,跑出了家门。之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所有的教育理论
都比不上我们对孩子的观察
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感受水平
去跟上孩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救了死神一命。死神为了感谢这位年轻人,向他保证绝不会出其不意地降临,而是会在取他性命之前会派信使通知他。
于是,这位年轻人无忧无虑地生活着。但青春和健康都不会长久,很快疾病和伤痛都来了。不过他还是坚信自己不会死,因为死神还没有来。
有一天,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扭头一看,发现死神就站在他身后。“跟我来,你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刻已经到了。”“什么?”这人问道,“你怎能食言?你不是保证说你会派信使来吗?”
死神说:“我不是接二连三地差信使到这里了吗?寒热不是来打你、推你、摔倒你了吗?眩晕不是弄得你头昏脑涨吗?痛风病不是折磨你四肢吗?”
这人无话可说,只得跟着死神走了。
(绘本《卡夫卡变虫记》,小男孩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棕紫色的大甲虫。但是,没人注意到他变形了——他的父母、他的妹妹、他的老师——除了他的好朋友迈克尔。)
我们养孩子也是这样。孩子会用很多小事来提醒我们,这是了解他们的好时候。
可是我们会怎么样呢?
孩子邀请我们和他一起体会玩水的快乐,我们说,别玩了,小心弄湿裤子。
孩子举着奖状,想要向我们诉说心中的喜悦,我们却说,别说了,快去做作业。
孩子的玩具被别的孩子破坏了,我们说,有什么好哭的,我再给你买一个不就行了。
青春期来临了,我们说,孩子,我真是不了解你呀。
孩子说,我曾经给过你很多次机会,让你了解我。
跳绳
一天晚上,儿子睡不着,一顿翻来覆去之后,开始偷偷抽泣。这次,我没有再忽略他的感受,我把他抱出卧室,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原来,他是在担心跳绳比赛,他想得100分。
我告诉他说,不是100分也没关系。儿子抽泣着:一分钟跳100个才及格。我一听,看来是得加把劲了。我对儿子说,妈妈以后每天陪你多练会儿。
儿子点头答应了。我把他抱入房中,没一会,他就睡着了。
上周去朋友家玩,目睹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我和朋友好久没见,聊得很嗨,她儿子东东坐在一旁玩手机也没人管。
突然,东东也不知刷到了什么好玩的,开始咯咯大笑起来。
朋友见状就有点生气,忍不住训斥儿子:“你能不能别老玩手机?你作业写完了吗?”
当众被骂,东东当然很不服气:“你看我爸爸,不也躺在那边玩手机吗?你怎么不管管他?”
我扭头一看,东东爸爸游戏打得正起劲呢。他听到儿子这话,又见我瞅着他,就有点恼羞成怒:
“你这小兔崽子,一天天的废话怎么那么多?我这好不容易周末,放松放松怎么了?再说了,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小孩就要听大人的,你懂不懂?”
东东瘪着小嘴,狠狠瞪了他爸一眼,气呼呼地跑回房间了。
朋友尴尬地冲我笑了笑,说自己为儿子费心费力,也不知怎的,越长大越难管,说一句他能顶10句。
其实身边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这样吐槽过孩子,叛逆、不听话、拖拉磨蹭、习惯不好……
但仔细想想,这些真的全都是孩子的问题吗?
教育最忌讳的
是父母摆烂,却逼着孩子上进
等他慢慢长大,你觉得他毛病越来越多了,再想用斥责和打骂来管教,他势必只会跟你对着干。
父母管不住自己
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我刚让你写作业你怎么不写?你要是刚才就写,现在早就写完了?”
“你写你的作业去吧!大人的事小孩少管!”
你耳提面命要求孩子去做的,自己先做到了吗?
父母越在意什么
孩子就重视什么
董宇辉曾多次提到,自己之所以喜欢看书,都是从小受了家庭环境的影响。
因为他发现,父母对书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东西。
他印象特别深的是,每逢过年过节家里打扫卫生,父母都会把仅有的几本书拿出来,擦拭一遍又一遍。
那些书都是关于蚯蚓养殖、拖拉机维修、母猪产后护理这类的,但父亲却视若珍宝,只要有空都会拿出来翻一翻。
父母日常对书的珍视,深深影响了董宇辉。
所以在他的认知里,一直认为书是要比其他东西值钱的。
与其一味焦虑,倒不如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尊重知识的氛围。
因为父母喜欢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很容易喜欢上。父母认为重要的,孩子耳濡目染下也会认为很重要。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在教训、命令的时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都是教育。”
你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孩子便会敬畏知识。
你对学习保持着兴趣,孩子自然求知若渴。
教育孩子,与其喊破嗓子,不如营造氛围,做出样子。
教育孩子
就跟孩子做一样的事
最好的父母,是陪练不是教练。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
教练是指导,是指手画脚地告诉孩子:“你这不对,你要重来,你应该怎么怎么样。”
陪练是陪着,是跟孩子一起去做,而不是单纯地让他照你说的做。
身边有位父亲,他的女儿原本也很贪玩,作业不好好写,总是敷衍了事。
尤其是进入初中之后,学业难度增加,再加上青春期,女儿变得愈加叛逆。
面对问题重重的女儿,这位爸爸深知,唠叨和打骂都只会适得其反。
于是他决定,陪着女儿一起“重新上一次学”。
从那之后,他到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关掉手机,和女儿一起学习和读书。
他再也不熬夜不睡懒觉,而是养成了规律作息。
他卸载了手机上的娱乐性软件,删掉了不必要的关注列表,把空闲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和提升自己。
很快,女儿在他的影响下就有了变化,她不再那么抵触学习,甚至还会自己拿起书来看了。
他在当老师的时候,见过许多父母,总是在孩子学习时使劲盯着,一会进来开个门,一会进来开个门,这是毫无意义的。
好的教育不是监督,而是引领。
要让孩子知道,你在跟他做一样的事情。当你亲自践行自己每日对孩子说的那些话,教育才能真正起效。
因为比起空洞的说教,你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影响更深。
你的习惯,会被孩子看到。你的言行,会被孩子模仿。
教育,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从今天起,请用自己切实的行动为孩子赋能。
有人问过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位老师:教育孩子,是该鸡娃还是还该放养呢?
习惯上内卷
情绪上松弛
人品上内卷
01
教育从来不轻松
“如今的教育是对孩子不断让步,给他们更多快乐,更多游戏时间,可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甚至带点绝情,带点狠心。
02
很可能会输了孩子
03
严师出高徒
04
再优秀的老师
05
教书的是老师
“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
06
教育需要安静
07
家长善待老师
08
保持有效沟通
1、父母观念不统一。
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一个人会充当红脸,一个人会充当白脸,黑脸和白脸的并存,只会让孩子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强烈的碰撞,很可能会使孩子的价值观出现错乱,甚至因为父母观念的不统一,也会让他们的价值观出现扭曲的情况。
2、过于重视结果。
大多数父母,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成绩和结果的,不管孩子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在父母的心中认为:这都是不重要的。只有最终的结果才能引发他们的掌声,这种过于重视结果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增加过多的压力,这也是大多数家庭处于教育困境的原因之一。
3、孩子无动于衷。
父母的期望值太高,都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无法接受孩子平庸的表现,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快速成长,于是揠苗助长,让孩子过早地承受压力。因此,会激发起他们的反抗心理,从而会让他们面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时,孩子处于无动于衷的状态。
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当。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直延用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即所谓的棍棒式教育,所使用的教育方法往往是简单粗暴的,动不动就对孩子打骂。
心理教育缺失。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关注的最多的是孩子是否成才,是否比别的孩子优秀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接受父母的想法,是否快乐,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重视,这种缺失心理教育的家庭教育,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使孩子形成偏激或扭曲的
忽视挫折教育。每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都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与迷惘。
溺爱式的教育。大多数父母都忙于工作,孩子能由老人照看而这些老人往往喜欢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宠爱,护着孩子,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就会养成“别人就应该依从我”的心理。
1.允许孩子慢慢来。为人父母,我们总是怕孩子落后,却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时区。如果父母非要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那必定会破坏孩子自身的节律。要有松弛感的家庭,允许孩子慢慢来,愿意他时间,等他抽枝发芽。
2.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说话。大多数的家长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经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对话,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不妨试着和孩子心平气和的说话,尝试和孩子做朋友会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感。
3.适度放手与培养独立性家长要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尝试新事物,经历挫折。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能力。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家庭决策,培养责任感和独立性。
我们要学会用爱、理解和支持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感到安全、自信和有归属感,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
你越严格要求孩子,孩子越喜欢偷懒。
你紧盯着他,催着他,他还是会想尽办法拖延、磨蹭。
你急得火冒三丈,孩子却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改变。
“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
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
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
“从孩子小时候起,我就给他提出了很多要求:
回家先写作业,才能出去玩。每天早起背一首古诗,每周写一篇周记……
可孩子为什么还是管不住,还越管越叛逆?”
刚上一年级时,有段时间女儿放学后总是磨蹭着不想写作业。我看着虽然着急,却强忍住不去管她。
直到有一天,女儿在睡梦中惊醒说:“我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了。”醒来后,她发现自己真的没写作业。
我看着她焦急的样子,没有责怪她,而是建议她:“要么今晚晚睡把作业写完,要么明早去学校和老师商量不写作业。”
结果,女儿还是坚定地选择熬夜写完作业。
自此之后,她就养成了放学后自觉写作业的好习惯。
“无论别人多频繁地给我们指出危险,都不如我们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他将一只小老鼠放到了自制的木箱子里。
小老鼠在木箱里乱窜,无意中踩踏触发了机关,轻易得到了食物。
经过几次以后,小老鼠轻松掌握了获得食物的技能。
然而,这样的热情和满足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小老鼠就厌倦了。
他不再在木箱里走动,而是在自己肚子饥饿时,才会选择按压机关来获得食物充饥。
你怎么这么粗心?
你怎么这么喜欢偷懒?
你今天及时写完了作业,而且写得很认真;
你很勤奋、很努力;
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妈妈,我不是不想写,我是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写?”
孩子学习不自律,是否因为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讨厌被父母粗暴的委派任务?
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遇到了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成功的信心? ……
Copyright 2023少年文武堂版权所有本站关键词:国内夏冬令营、国际夏冬令营、假日亲子营、团队定制